编辑: 笔墨随风 2022-11-04
科技信息参考

2008 年第

4 期1【政策与战略】 中国计量院计量科学咨询委员会成立 作者:徐博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08-10-5

10 月5日从国家质检总局获悉,由10 名院士和

23 名在不同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组成的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计量科学咨询委员会近日在北京成立.

该委员会将成为国家计量科技宏观与综合 决策的高级咨询顾问机构. 据介绍,成立该委员会是为了提高我国计量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科技 发展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时效性以及重大科研项目的顺利展开.委员会将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的科技发展战略、学科发展方向、重要学术问题、重大科研项目、科研管理体制以及人才培养机制等 问题进行咨询建议. 据了解,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已建立了国家绝大多数计量基标准,形成了国家计量基标准体系的 主体和核心,同时开展了大量基础性、前瞻性和公益性计量科学基础及应用研究,取得了包括

5 项国 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重大成果.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目前承担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400 余项, 包括针对国际单位制重大改革所 开展的前沿技术研究以及发达国家正在攻克的计量科技难题, 针对高新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所开展的 计量基标准、测量技术和溯源体系的研究,如纳米、生物、能源、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先进制造业 以及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计量基标准和测量关键技术,服务国家重大工程所开展的计量检测技术研 究,如奥运工程、西气东输工程等准确计量的研究. 另据了解, 咨询委员会将对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承担的

9 个量子物理领域的国家支撑计划项目的 阶段性成果进行评议.谈,对彼此都有益处. 李国杰院士:一场压抑已久的信息科学革命 即将到来 作者:祝魏玮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11-17 信息科技正在进入全民普及阶段,信息技术惠及大众将成为未来几十年的主旋律;

21 世纪上 半叶,将兴起一场新的信息科学革命,其结果可能导致

21 世纪下半叶新的技术革命.

11 月13 日, 在2008 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举行的中科院信息与创新战略研讨会上,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 科技信息参考

2008 年第

4 期2院士对

21 世纪上半叶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作总体判断时表示. 信息科学还处在伽利略时代 近20 年来,集成电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信息科学提出了若干挑战性的理论问题:如何对 付信息系统的巨大复杂性?如何保证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如何将信息系统的功耗降低几个数量级?

20 世纪下半叶是以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为标志的时代,然而信息科学还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近40 年信息技术走在了信息科学的前面. 李国杰表示: 目前的信息科学只相当于

1905 年以前的理论物理研究,信息科学还处在伽利略时 代.20 世纪下半叶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但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大部分是

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完成的, 近40 年信息科学没有取得重大突破. 网络已成为信息技术的主体,Internet 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工程,但至今没有理论可以解 释随机操作的 Internet 为什么能做到如此大的规模而不崩溃,就如同两千多年前中国没有建筑理论 却建成了万里长城.对于网络我们有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回答,比如:如果整个 Internet 网络是一 台巨大的计算机,那么,什么是这个网格计算机的公共编码?什么是它的体系结构?什么是它的地址 空间?什么是它的处理器与指令系统?什么是它的编程语言?如何设计与分析它的算法?网络世界 的基本规律是什么?什么是它的守恒量?有没有类似于物质不灭定律、能量守衡定律、惯性定律之类 的规律? 李国杰表示: 网络的健康发展必须要基于坚实的科学理论之上,今后几十年发展网络科学是信 息领域一项最基础的科研工作. 他认为,在信息科学的指引下,21 世纪的信息技术也将展现新特点, 将会在重视技术作为生产力决定性因素的同时, 更加重视信息科学的研究探索, 特别是与纳米、 生命、 认知等科学的交叉研究;

更加重视医学及与人类健康有关的信息科学技术;

更加重视生态和环境影响, 探索对有限自然资源和无限知识资源的分享、共享和可持续利用,重视信息技术与人文艺术的结合, 以及信息技术伦理道德方面的研究和对信息技术社会作用的法制化管理与监督.而其中最重要的一 点,是 在继续发展工程技术的规模效益的同时,更加重视信息技术的多样性、开放性和个性化,更 加重视信息技术惠及大众 . 计算+传统科学 = 新科学

13 世纪,十进制计算从印度通过阿拉伯世界传到欧洲,同时发明了代数运算,开启了计算和科 学并行交织发展的历史.17 世纪,牛顿和莱布尼兹同时发明了微积分,新的计算模式具有描述变化 速度的能力,使人类得以发现自然规律,发展了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磁学等学科.数学根植 于人类的日常生活. 李国杰表示,同样,编写计算机程序的大量日常工作可能会导致产生新的数学.如同望远镜促进 天文学、显微镜促进医学发展一样,数字计算机的发明,特别是近

20 年微处理器和网络技术的突飞 猛进,使大规模并行计算和网格计算成为可能,将导致一场科学的革命,21 世纪将产生以并行计算 为基础的新科学.

21 世纪的发展趋势是从计算机支持科学家作传统科学研究转向计算嵌入到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形成新的科研形式. 计算机科学对于生物学,如同数学对物理学一样重要.计算机科学的思维方式将渗透到分子生 物学的全过程.计算生物学将成为生物学的主流. 李国杰强调. 美国未来学家 Raymond Kurzweil 于2005 年出版著作《接近奇异点》 (Singularity is near)称, 技术的指数级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超人类智能的出现,他预测这一时间为

2029 年. 但李国杰说,人脑是数十亿年生物进化的结晶,计算速度的提升并不能刻画人脑的所有功能,目 前离解开大脑智慧之谜还有很远的距离,也许数百年内做不到.人机和谐共生是发展信息技术的基本 科技信息参考

2008 年第

4 期3追求,发展信息技术不能把人变成机器,但人却可以给机器带来启示. 通过生物几十亿年进化形成的人类大脑是通过大量神经元并行分布工作获得智慧的, 不是靠单个 神经元的高速信息处理,神经信号传输速度在毫秒级.大脑里有大约

1000 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 有数千个神经连接,而每个神经连接还有大约

1000 个神经通道. 李国杰指出,信息科学必须从生物和人脑等天然系统中获得启示,特别是找到如何实现大规模并 行分布处理、动态连接、自适应性、容错和自修复性等功能的机制,使信息系统走出

20 世纪的壁垒. 信息技术的发展主流是惠及大众 从1946 年电子计算机诞生算起,信息技术已经走过

60 年,从上世纪

80 年代 PC 机的诞生算起, 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已经

20 多年.信息技术和产业界多数人认为信息技术已进入广泛普及阶段. 李国杰表示,信息领域今后还会不断出现新技术,从某个角度看,有些甚至是带有颠覆性的新技 术.但总的来讲,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经济发展长波(每个长波平均为 50~60 年)已开始进入后半 期.因此,今后

30 年信息技术的发展主流是普及应用,要使信息技术惠及大众. 李国杰称,普及信息技术可能比普及电力技术更困难,需要更长时间.所谓技术普及,是指如同 电力系统一样,用户只要知道电源插座在哪儿,其他都不用管.信息技术离这种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 走. 李国杰在报告中还建议组建以高性能计算仿真为纽带的交叉科学研究所或实验室(纳米信息学、 生物信息学、认知科学等) ,并提出,国家在

2020 年以前支持开展生命仿真器研究,研制每秒

100 亿 亿次(1018)运算速度的网络计算系统,快速精确地仿真蛋白质、细胞、人体和群体

4 个层次的重要 生命现象,应用于生物检测、良种培育、新药发现、疾病防治等领域,提升全........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