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飞鸟 2019-06-28

乙、自我推翻(Self-defeating);

丙、双重标准(Double Standard).

二、不相干的谬误(Fallacies of Irrelevance),最常犯的有: 甲、人身攻击(Argumentum ad hominem―Abusive / Circumstantial);

乙、偷换论题(Missing the Point);

丙、转移视线(Diversion);

丁、牵强比附(Strained Analogy);

戊、诉诸无知(Appeal to Ignorance);

己、伪托权威(Misuse Authority);

庚、刺稻草人(Straw Man Attack);

三、不充分的谬误(Fallacies of Insufficient Evidence):最常犯的有: 甲、以偏概全(Hasty Generalization);

乙、以全概偏(Accident);

丙、居后为果(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

丁、偏颇统计(Biased Statistics);

戊、假值传递.

四、不当预设的谬误(Fallacies of Inappropriate Presumption),最常犯的有: 甲、循环论证(Circular Argument);

乙、混合问题(Complex Question);

丙、不当省略论证(Inappropriate Enthymematic Argument);

丁、两难推理(False Dilemma). 以上所列的,都是为了准备讨论「似能立」的三十三过. 1.4佛家因明的辨义理方法(Meaning &

Argument Analysis) 此部分将说明佛家最常用的讲道理技巧. 先看日常生活中,一般人是怎样讲道理.当一般人心中有一个想法(可对应于佛家因明的宗支),但又不确定之时;

此时,若想印证该想法,就要拿出理由(可对应于佛家因明的因支);

还要至少枚举一个同类事件、事例(可对应于佛家因明的喻支).但此思考过程,并非一成不变;

也可以是先有了大量同类事件,再经过假设推理之后,作出新的想法. 至于佛家讲道理方法,最常用的一种,是运用「三支比量」.而传统「三支比量」的排列方式,是以宗、因、喻排列的;

而《入论》在讨论「似能立」过失时,亦以「似宗」、「似因」及「似喻」分别说明.现为了方便说明,暂且继续沿用;

但拙文已指出,「三支比量」有六种的排列方式;

也就是说,此思考过程,亦非一成不变.以下握要说明各支的含义. 三支比量的「宗支」(Paksa),就是一个要讨论的论点.在未正式讨论(或确立)之前,必须厘清论点的关键词眼,到底有没有意思(meaning);

当知道了意思后,还要检查该论点有没有犯上谬误(fallacy).即是说,先对该论点作语理分析(Linguistic - conceptual Analysis),然后再运用谬误剖析(Fallacy Analysis),去检查该论点有没有犯了谬误.若发现该论点有毛病,或有争议,就犯上了「似宗」(Paksābhāsa)的过失. 当厘清了论点的关键词眼之后,便可以继续问:「这个说法或论点,有甚么根据(justify)?」所以,立者就需要提供理由(reason),即是提供因支(Hetu).同样,在未知道该理由能否成立之前,先要厘清该理由的关键词眼,到底有没有意思(meaning).当有了可理解的理由后,便需要检证它有没有犯上谬误(fallacy).若发现该理由有毛病,或有争议,就犯上「似因」(Hetv-ābhāsa)的过失. 纵使有了可理解的理由后,还要至少举出一个可理解的同类事件、事例(Event or Example),即是「同喻依(EM∩P)」,用以部分地印证(confirm)该论证.在未知道「喻依」能否成立之前,同样先要厘清该「喻依」,到底有没有意思(meaning).当有了可理解的「喻依」后,便需要检证它有没有犯上谬误(fallacy).若在举例(如事件、事例)时,发现有毛病,或有争议,就犯上了「似喻」(drstānta-abhāsa?)的过失. 「三支比量」既有六种的排列方式,就可以随便拿出任何一支先讲.但无论拿出那一支先讲,都要有意思;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