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飞鸟 | 2019-06-28 |
所以,就先要检查它有没有意思(meaning),再检查它有没有犯上谬误(fallacy). 以上三种过失,随犯一种过失,都叫作「似能立」(sādhan?bhāsa). 最后,便可以问:「以此理由,去支持该论点的概然度(probability),到底有多少?又是否够强?」此时,可以援用《因明逻辑真值量化的探索》(以下简称《探》文)所施设的公式去判决.至于何谓「强归纳论证」、何谓「弱归纳论证」,见下文「3.5论据之强弱(Strong or Weak)」部分. 简言之,先运用语理分析(Linguistic - conceptual Analysis)及谬误剖析(Fallacy Analysis),当没有犯上任何过失时,便可找出「以某理由去支持某论点」的概然度(probability).对于行有余力者,或经验丰富者,还可以再问:「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可能没有?」此是为了充实或修正自己的想法.这取决于经验的多寡.若对语理分析及谬误剖析的技巧越纯熟,就越能澄清概念、越能批判错误的概念;
而经验越丰富,就越能提出不同的想法.若拥有清晰头脑,加上开放态度,就是善思考者的特征.(对于一般人来说,这已经够用了;
但对于佛教出家修行者来说,仍未足够,仍需要精勤修学「三学」.) 佛家讲道理方法,相对于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方法来说,只是更有条理得多而已.但无论采用哪一种,道理要讲得通,所讲的内容一定要互相一致;
否则,就讲不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无论自觉或不自觉,都会用上讲道理的方法. 2. 「似能立」(sādhan?bhāsa) 在《入论》的「似能立」部分,主要是提醒双方,在论证语辞上,注意是否犯有过失;
而作为听者也要小心在意,以免堕入言者的语辞阱陷中.故窥基法师(Kuei Chi, 632-682)在《因明入正理论疏》(以下简称《大疏》),不厌其烦地介绍各种情况. 下面将分析「似能立」的三十三种过,并显示各种分类,如何包含着语理分析及谬误剖析的技巧. 2.1「似宗」(pak?a-ābhāsā) 「似能立」中的「似宗」过失有九种.此部分突出了一事:对于一个说法,若要有效地沟通,关键语辞必须是可理解.换言之,语理分析比谬误剖析更为基本,故以下分析,也是先处理未能通过语理分析的例子(即商羯罗主所增设的四类过);
再处理未能通过谬误剖析的例子(即原文的前五类过).
一、能别不极成(aprasiddha-vi?e?a?a): 「能别」者,是指宗支之法.「极成」者,是双方都承认的事件、事物. 《入论》:「能别不极成者,如佛弟子对数论师立:『声灭坏.』」 此中「灭坏」就是「能别」.在没有简别语的情况下,只能是讨论共许的「声」.由于敌者(数论学者)不承认有「灭坏」,今立者言「声灭坏」,就犯了刺稻草人的谬误.(出现此情况,可能是立者对敌者的学说,还未掌握得到,便跟对方辩论,但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另外,若共许的「灭坏」概念,跟立者所说的不同,立者就扭曲了共许的概念.又,若双方对「灭坏」的概念未达共识,立者就要搁置该主张,必须先对「灭坏」概念取得共识. 故此,《入论》中的「能别不极成」过失,可以归入不相干谬误(Fallacies of Irrelevance)中的刺稻草人(Straw Man Attack),或可以归入概念滑转(Conceptual Shift)语害中的概念扭曲(Conceptual Distortiony).
二、所别不极成(aprasiddha-vi?e?ya): 「所别」者,是指宗支之有法. 《入论》:「所别不极成者,如数论师对佛弟子说:『我是思.』」 此中「我」就是「所别」.在没有简别语的情况下,只能是讨论共许的「我」.而立者(数论学者)认为的「我」,即是「神我」.但「神我」是佛家所不许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