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QQ215851406 | 2019-07-16 |
而葡萄糖分子较小,能穿过透析袋内水中.人体的细胞膜与透析膜的功能相似,因此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复杂大分子有机物必须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后才能被消化管上皮细胞所吸收. 引出消化的概念: 消化:食物的营养成分在消化管内被变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那么,消化管内的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食物的消化过程需要哪些条件呢? 同学们,我们每天要从外界摄取大量的食物,如米饭、馒头、面条等,这些食物中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呢? 淀粉能直接被人体吸收吗? 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一消化过程是从消化管的什么部位开始的呢? 淀粉有甜味吗?创设实验情景,分发给学生一小块馒头,问他们细嚼馒头时有什么感觉? 非常好,馒头中的淀粉有甜味吗? 淀粉没有甜味,而咀嚼馒头时感觉到有甜味,这一现象说明了馒头的淀粉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 是口腔中的什么物质让淀粉发生了转变,这种变化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分泌等作用有关? 怎样才能证明?下面就让我们来做实验探究. 实验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做 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 时,是用什么来检验绿叶是否含有淀粉的?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对该实验提出假设 提示:为了测定淀粉的消化与牙齿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分泌的作用,应分为几组对照实验? 是哪2组呢? 模拟牙齿咀嚼和舌的搅拌作用实验中,馒头的处理方式应是怎样的?各组实验所用的馒头质量是否要相等呢? 探究淀粉消化是否与唾液有关时,能否都滴加唾液呢? 那么可以用什么来代替唾液呢? 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意见或者需要补充的? 继续引导,当我们有进发高烧时,就会感到食欲不振,不想吃饭,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其实是我们的消化液中有一种酶的物质且这种酶的活性受到温度的限制,它消化食物要有适宜的温度,这一温度接近我们人体的体温,当我们发高烧时,体温达到了37℃以上,这温度使酶的活性降低,不利于消化食物,那么我们进行实验时,给予适宜温度应该是多少呢? 总结得出具体的实验方案:
1、取四支试管,编号分别为
1、
2、
3、4,然后在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馒头,1号和2号试管加的是馒头块,3号和4号加的是馒头碎.
2、取唾液备用.
3、在1号和3号试管滴入清水,2号和4号试管滴入唾液,注意滴入的清水和唾液的量应相等.
4、把四支试管同时放入盛有37℃的温水的大烧杯中,恒温加热10分钟.取出后分别滴入2滴碘液. 要求学生设计一张简明的表格,既能展示实验方案又能记录实验数据.并预测实验结果 指导学生取材料,各种仪器、取唾液.取唾液时,先用清水漱口,然后口含一块消毒的脱脂棉,2分钟后用镊子取出,将脱脂棉中唾液挤入小烧杯中备用.每组4个学生,1人取馒头,1人取唾液,1人取试管,1人配制37℃的温水,然后共同计时滴加碘液观察现象.整个实验过程中,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同学们的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失误. 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分析:淀粉发生变化的是试管
2、4,其中变化最明显的是4号试管. 结论:淀粉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唾液消化的结果. 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演示实验、探究活动我们知道了营养物质淀粉、蛋白质、脂肪这些大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被人体吸收,都要经过消化变成小分子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通过探究活动,我们知道了口腔中的唾液能消化淀粉,其实唾液之所以能够消化淀粉是因为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它能促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而麦芽糖是有甜味的,所以我们吃馒头会感到甜.但麦芽糖还不能被人体吸收还要进一步消化才能被吸收. 学生回答 学生思考,试着回答 学生观察,教师引导,师生互动 学生回答:葡萄糖能透过而淀粉不能透过.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学生回答:不能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得出消化的概念 学生:淀粉 不能,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 口腔 越嚼越觉得甜 没有 (学生根据自身体验回答) 淀粉没有甜味,而咀嚼馒头时感觉到有甜味,说明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被转变成了一种带有甜味的物质. 有关 是碘液,因为淀粉遇碘变蓝. 学生讨论后有人提出: 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 2组对照实验 一组探究淀粉消化是否与唾液有关,另一组探究淀粉消化是否与牙齿咀嚼、舌的搅拌有关. 实验用的四块馒头质量应相等,且两块要磨碎. 不能 清水 加热温度与正常人的体温保持一致,37℃左右,有利于淀粉的消化. 小组展示 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 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记录 分析归纳 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 设疑,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过渡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过渡 再次设疑,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利用问题串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联系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同时复习巩固旧知识 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如何去设计实验方案 利用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时需要适宜温度, 学生易于理解 培养学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