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yn灬不离不弃灬 | 2019-07-06 |
127 # 笔谈 抗日战争与沦陷区研究 从来就没有无辜地沉默着, 它为所有 &
自己的 ? 的历史争夺疆土、 人口和文化. ( 杜赞奇: !从 民族国家拯救历史: 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年, 第15 页. )进而言之, 民族主义解决沦陷区史的基本认知立场和原则问题, 即历史价值观问题. 不 论是作为历史学家, 还是普通的个人, 我们的价值观都是由民族国家所塑造的 .这是认识和 研究的前提, 从这种观点来看, 沦陷区只表明中华民族这个共同体暂时在空间上被分割和撕 裂, 而在精神、 文化和时间 (长时段 ) 上是一体的, 全体成员 ( 当然包括沦陷区的民族成员 ) 无 时无刻都为共同体的新生 (重建 )而共同奋斗.所以, 只有坚持民族主义立场和话语, 才能解 决沦陷区史是谁的历史问题, 也才能有效地辨识、 抵制乃至戳穿殖民主义美化沦陷区的殖民 统治, 弥补现代化理论对沦陷区史认知的局限. 现代化 (社会转型 )理论, 在沦陷区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则主要体现在: 它可以解决沦陷区 史怎么样的问题, 即沦陷区史的主体和主题的具体活动与变化的问题, 尤其是在从传统向现代的演 进过程中, 沦陷区是如何变化、 是一种怎样变化的问题;
它能够使沦陷区史研究更加细化、 更加着重 于社会层面的变化和社会时代性问题, 解决沦陷区史的中观和微观的历史认识问题, 弥补民族主义 某种泛政治化和宏大叙事的不足.总之, 抗日战争史中的中国沦陷区史是具有国际学术价值的重 要领域, 理论和史实两个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从方法论上说, 民族主义与现代化理论及 其话语的结合, 或许对沦陷区史研究更能有所助益. 江沛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细化与定性? ?? 抗战史与沦陷区史研究的冷思考 在传统的宏大叙事背景下展开的抗战史与沦陷区史研究, 对日本侵略的定性、 对中国人民英勇 抗战的歌颂及对国民党正面抗战的有限赞扬与批判、 对日军暴行的道德谴责、 对沦陷区经济无序与 社会暗无天日的苦难描述, 一直是国内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主题.这种定性研究的展开, 有其时代背 景及现实意义.然而, 随着研究持续深入、 相关资料大量刊布、 国际交流增多和视角多元化趋势的 发展, 抗战史与沦陷区史研究的细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定性, 已经是这一领域研究不容回避的焦点 所在. 如14年中日战争时期, 日军在中国伤亡究竟是多少人? 是以日方档案为主还是以中方宣布的 战果为准? 抗战初期日军迅速进展并夺取东部中国, 以往多批评国民政府军作战不利, 但是否客观 考虑过中日两国在国力、 军力及战斗力上的巨大差别? 战时中共根据地选举时常高达
99 % 投票率 是否可靠? 中国战场到底牵制了多少日军? 中国战场在远东乃至于 二战 战场中究竟地位如何? 如果中国战场是主战场, 1944年为什么会出现与 二战 各战场高歌猛进形成鲜明对照的 豫湘桂 溃败 ? 何以中国抗战直至美军围攻日本本土、 动用原子弹的背景下才有 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 此外, 如何看待长期被视为 兽性集团 的日军? 由反战、 厌战士兵组成的 日本反战同盟 又说明 了什么? 集团性屠杀的根源到底是日本文化的劣根性还是战争文化对日军的扭曲? 日伪间关系是 否只是简单的主奴关系? 伪政权的运作过程是否毫无自主性? 汉奸投敌原因诸多, 心态各异, 应该 十分复杂, 是否上层都是汪精卫、 周佛海般投机, 下层都如电影 !小兵张嘎 ?里胖翻译般弱智? 沦陷 区 1亿民众的生活实态、 心态到底如何? 生活环境是否仅以妓院、 烟馆、 毒品交易、 烧杀抢掠、 粮食 配给即可概括? 日军在华有 以战养战 的政策, 在东北、 华北、 华南各地统治政策也不同, 不管经 济是否增长? 工业如何进步? 其目的并非为中国人谋福祉, 但是否应有定性前提下的客观描述而 非无视? 现代历史学的表述及定性, 基本上是在民族主义话语体系下展开的.客观地讲, 在抗日 战争史和沦陷区的研究中, 基于民族、 国家立场的定性也同样无法绕开.侵略战争中的日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