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我不是阿L 2019-11-14
难忘土屋村 1958年9月, 花季少年的我 踏入济南铁中校门, 开始了三 年的高中学习生活.

那三年, 是 建国以来最困难的时期, 我们 的高中也是在一半劳动、 一半 学习中度过的. 曾记得, 我们在 校园里建起 小高炉 炼钢铁, 在卧虎山下推土筑坝修水库, 广阔天地 里春种秋收夏抗旱……这其中, 记忆犹新的, 还 是到济南南部乡村参加 三同 劳动. 1960年9月, 我已是高三的 学生.开学不久,学校便落实党的与农民 同吃同住同劳动 的号召,安排毕业班到农村去开展实践活动. 我们这一 批去了两个班, 四班被安排到 稍远的石青崖村, 我所在的三 班则留在土屋村.当时,正是 瓜菜代 的特殊年代, 土屋村 村民生活自然也很困难. 我们 是体验与农民 三同 的, 自然 有很多规定: 不准从家里带食 物 (包括咸菜) , 不准带零钱买 食品,不准请假回家等.我和几名男同学住在一户农民的土坯房里, 关不严的门窗透风 漏气, 铺着秫秸、 山草的地面就 是睡觉的床. 我们每天扛着板镢下地, 刨地瓜, 收玉米, 和村里农民一 同出工干农活, 一日三餐自己 做饭. 早餐是玉米面粥, 地瓜面 窝头, 午饭和晚饭有馒头, 不过 也是地瓜面蒸的, 一天中唯一 一顿炒菜是基本不放油的炒地 瓜叶.头两天,大伙吃得挺带劲, 因为不管是地瓜还是地瓜 面窝窝头, 都管吃饱. 在计划用 粮的年代, 能填饱肚子, 可是件 幸事. 不过三天过后, 眼瞅着面 前的地瓜食品, 就再也不想下 口了. 到后来, 同学们都觉着身 体乏力, 我那双腿也有些虚肿, 手指按下有个窝. 后来才知道 那是营养不良造成的 水肿 . 这次劳动虽说只有十几天 时间, 却让我们经历了许多, 留 下了难忘的印记. 劳动结束后, 全班师生来到土屋村头场院上, 拍下了这张我至今珍藏的 照片. 如今, 土屋路早已修成宽 阔的柏油路, 土屋村也变成高 楼林立的居民社区, 一切都旧 貌换新颜了. 任善昆 【民间记忆】 过去, 老济南人习惯每日 两餐,每到做中、晚饭时才支锅燎灶,炊烟袅袅.除乡下外,城里没有吃三餐的.不过,清晨起来都吃早点,充饥而已, 并不管饱. 济南小康之家的早点, 大多是 烧饼子 、 豆汁甜沫 .天刚蒙蒙亮, 香油子、大烧饼! 长街幽巷里便传来小贩的叫卖声. 子不同 于油条,子为椭圆形,炸得很酥,小贩用小刀把烧饼划开,加上子,称为 一套 .两者相配,越嚼越香,多少年也没吃厌.当年义祥兴号、徐盛堂号炸的子最有名. 现在 已见不到子了. 油条摊上是 把两块油面切成长条, 摞在一 起,用手一抻,放进油锅,炸成棍状,不酥不脆,可这种 一柱擎天 式的油条竟也能一统天下. 至于烧饼,据我往昔所见,济南有瓢子烧饼、马蹄烧饼、叉子火烧、芝麻烧饼、油酥烧饼、麻汁烧饼、糖鼓子烧饼、朝牌烧饼等不下八九种,或甜或咸, 各有风味. 烧饼源自 胡饼 , 顾名思 义, 乃 胡人 之食. 那么, 胡饼 何时传入中土? 众说纷纭, 莫衷 一是. 胡饼上撒芝麻, 古称 胡 麻饼 . 相传它已有两千余年的 历史了. 说起济南烧饼, 真是各 有其味, 每天能换着花样吃. 以 马蹄烧饼夹子最普通, 把 子一掰,夹在两个薄薄的 马蹄 中, 用手掌一压, 咔嚓 一声, 子都成碎屑, 又酥又脆, 满口芝麻香. 糖鼓子烧饼, 具有浓厚的 乡土风味,以其形似鼓而得名. 这烧饼是用 发面 和 死 面 合掺而成,以红糖做饼心,上蘸一层芝麻,先烙后烤,烤熟后酥脆香甜,热食最佳.也有小贩提篮叫卖于街巷,尤为妇孺喜食.莫小看一枚小小的鼓子烧饼, 也能卖出 名声,如早年的增盛东烧饼铺,上世纪30 年代的平民号,最有名的是聚乐轩, 张盛成清 末时就学成了打烧饼的好手艺, 无出其右者. 记得昔年离我家不远的大梁隅首街路北, 有个叫曹老 二的打的 朝牌烧饼 远近闻名.这是种长条烧饼,长约六七寸,宽二寸许,两头微翘,像一块 朝牌 ,即 朝笏 ―― ― 大臣朝觐皇帝时手中 所执的狭长板子, 多为象牙制 成,用以记事面奏,以备遗忘―― ― 这种烧饼是发面的, 先擀成长面片,抹上花生油,撒上花椒盐,卷成长筒状,揪开,再擀成饼坯,上撒芝麻.朝牌烧饼须用缸炉烤制, 缸炉 是瓦缸, 外面糊着层厚厚的黄 泥,底部围有火墙,缸的中间生火.把饼坯放在手背上,反面朝上,逐个贴在缸壁上.挑旺炉火,一会儿,见饼成焦黄色,便烤熟了.曹老二打的烧饼外酥里软,微咸适口,芝麻香与面香相融. 我有时把家中 炼猪油剩下的油渣剁碎, 让他 打进烧饼,他无不欣然从命,趁热食之,尤美.曹家饼铺关门后,六十年,我再也没有吃到过那么好的朝牌烧饼了. 这家烧饼铺后来如何呢? 曹老二的生意很好, 天天 有些小贩挎着篮子来趸烧饼, 往往不到早晨8 点就熄炉.万没想到,竟因一次 闹着玩 关了门,真是市井奇闻!原来,曹老二斜对门住着一个 刘愣子 ,在北关车站扛大个(搬运工),他每天都来买烧饼当早点, 两个汉子见面常 开玩笑,相谑为戏,满口荤话,习以为常.某年一个冬晨,天还黑咕隆咚的,曹老二正在屋里打烧饼, 听得刘愣子 进了大门,说: 今天真冷! 曹老二心思一动, 把一块生面 饼坯子贴在脸上,面壁而立.屋里一盏荧荧如豆的油灯, 昏昏摇影,刘愣子推门进来,朦胧中只见曹老二的背影, 直挺 挺地站在那儿不声不响, 他好 生奇怪,诧愕间,曹老二猛然回过头, 幽暗中一张光溜溜的 白板脸,无眉目口鼻. 哎呀! 刘愣子大叫一声,夺门而逃.他这次没愣起来,被吓得大病一场. 他媳妇把药渣泼 到曹家门口,骂道: 这是闹着玩吗?晌巴早晨装鬼诈尸…… 旧俗语 晚上见鬼还有一年,早上见鬼就在眼前 , 乃老济南所深忌. 从此, 曹家的买卖一蹶不振, 后关门 大吉, 其人也不知所踪. 老济南烧饼轶事 【饮馔琐忆】 张稚庐 2015年3月24日 星期二 本版编辑: 徐静 美编: 马晓迪 C14-C15 秋柳园杯 诗歌征文 投稿

邮箱: [email protected] 在我们章丘老家, 迈进每 户的大门, 首先映入眼帘的便 是迎壁墙中心那晃眼悦目的 福 字. 仔细端详, 如一位长 者在门口正襟危坐、 笑口常开 地迎宾纳客. 这个 福 字为何长在了迎壁墙心?揣着心中的疑问,我去请教对门堂叔.早年,他对古文典籍阅读甚多,对文物、族谱颇有研究.他说,根据农家天井院落的建筑结构, 修缮房舍时, 农家便建有连体 (房舍墙壁) 迎壁、 独体迎壁、 门外(大门)迎壁和巷口迎壁等多种. 原本农户没设迎壁墙 时,从大街路过的行人,会直接 看到堂屋里的情形, 且望得真 真切切. 为了增强庭院的隐蔽 性、安全感, 也维护村民的隐私,便挖基铺石,垒砖砌壁,从而 阻断当街的视线.至今, 在黄河沿岸一带,人们仍然称迎壁 为 影壁 ,寓意便是模糊人们 的视线,让你看不清楚,这便是 农户设立迎壁的初衷, 也是迎 壁的作用和功能. 砖垒灰抹做的迎壁不具备 文化气息, 没有观赏性. 经过一 代代人的斟酌、 设计和思虑, 便 开始在迎壁中心位置用楷书或 行书写一个尺数见方的 福 字. 福字的左部为 衣 字旁, 右 边为一口 (人) 一亩田, 合在一 起为衣食无忧之意. 堂叔对迎壁设立的历史不甚明了,他让我去当铺街西 首路南胡同里向细瓦匠王大爷求教.其祖父是清末秀才,父亲又是本村的私塾先生. 他 听其父说盛唐时期, 城乡的达 官贵人、乡绅富户都大兴土木,修建四合院落.至唐代中后期,始建造迎壁,一是预防冬春两季风暴沙尘刮进庭院;

二为防止路人窥视房主, 以免 显财露富. 福字何时在迎壁上 露面 ,王大爷掰着手指数算了半晌,才得出结果.福字和春联都出自北宋时期, 门扉 贴春联的意图为祛邪禳灾、 祈 福贺岁;

迎壁写福字的寓意是 祈求丰年、 人丁安泰. 福 字有多种类型,其中 有端庄奇秀的石雕 福 字,石料取质地细腻光滑的正方形青石. 它边长为0 . 6米, 厚度 为0 .

15 米.字迹凸显,四围配有纹饰, 竣工后镶嵌于迎壁正 中.其次便是砖雕 福 字, 福 字大约1 .

2 米见方.它笔画平直, 规矩严谨, 周边刻有 祥云、 蝙蝠 (福的谐音) 等装饰 物. 还有一种为木质 福 字,庭 院的先祖一般为乡绅富户. 当 年修建房舍、 打造家具时剩余 的高档木料, 如南方楠木、 檀木 和北........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