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静看花开花落 2019-11-20
1 (以下附录节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的网站,全文可参阅 http://www.

gdrd.cn/xwdt/201812/t20181205_166871.html) 附录 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公告(第

20 号) 《广东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已由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 于2018 年11 月29 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9 年3月1日起施行. 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8 年11 月29 日 广东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2018 年11 月29 日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防治大气污染,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 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 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大气污染防治及其监督管理.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运 输结构,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的财政投入,建立健全大气污染防治协调机制,督促有关部门依 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街道办事处应当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本辖区内大气污染防治相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本级人民政府关于生态环境保护 工作的职责分工,按照下列规定,履行大气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

(一) 工业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工业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发展改革主管部门负责产业结构调整、 优化布局及相关监督管理工作, 负责煤炭消费总量控制、 能源结构调整相关监督管理工作,负责能源供应协调,推进发电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工业 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推动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和升级、 落后产能淘汰及相关监督管理工作;

2 市场监督管理主管部门、海关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生产、销售、进口的煤炭、油品、生 物质成型燃料等能源和机动车船、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燃料、发动机油、氮氧化物还原剂以及其 他添加剂的质量实施监督管理.

(二)移动源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在各 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新能源汽车推广的监督管理工作;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 部门、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机动车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交通运 输、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农村、水行政、市场监督管理等主管部门对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大气污 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海事管理机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运输船舶大气 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渔业船舶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三)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工业企业物料堆场扬尘污染防 治的监督管理;

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房屋和市政工程施工活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 生产活动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城市管理、市政环卫、园林绿化等主管部门在各自职 责范围内负责市政公用设施、城市道路清扫保洁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自然资源主管 部门负责违法用地建筑物、构筑物拆除工程、矿山开采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等扬尘污染防 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道路、港口码头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维修、拆 除等施工活动和使用裸地停车场扬尘污染防治,以及公路的清扫保洁和绿化工程、绿化作业、 港口码头工程贮存物料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水利工程施工活动以及 河道管理范围内砂场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农业生产活动排放 大气污染物和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监督管理.

(四)其他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由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组织实施. 第五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大气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大气环境保护的 权利.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及其他负有大气环境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 公开大气环境质量状况信息,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众参与和监督大气环境保护提供便利. 第六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执行国家和省规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和技术规范,从源头、生产过程及末端选用污染防治技术,防止、减少大气污染,并对所造成 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的宣传,督促会 员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减少大气污染. 公民应当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采取绿色、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大气环 境保护义务.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学校、新闻媒体、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等应当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普及大气污染防治科学知识,倡导文明、节约、 低碳、绿色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

第二章 达标及提升规划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并将 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与主体功能区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城乡规划相衔接, 与能源结构调整、

3 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等相结合. 城市人民政府编制或者修改城市规划时,应当根据大气环境承载能力,按照有利于大气 污染物消散的原则,合理规划城市建设空间布局,控制建筑物的密度、高度,预留城市通风廊 道. 在通风廊道上不得建设高层建筑群及其他影响大气扩散条件的建设项目. 第九条 未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城市的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编制大气环境质量限期 达标规划,采取措施,按照国务院或者省人民政府规定的期限达到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应当编制大气环境质量持续达标及提 升规划,采取措施,保持和提升大气环境质量. 编制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和持续达标及提升规划,应当征求有关行业协会、企业 事业单位、专家和公众等方面的意见. 第十条 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和持续达标及提升规划应当向社会公开. 地级以上市 人民政府的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应当报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 持续达标及提升 规划应当报省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 城市人民政府每年在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状况和 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时, 应当报告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或者持续达标及提升规划执行 情况,并向社会公开. 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和持续达标及提升规划应当根据大气污染防治的要求和经济、 技术条件适时进行评估、修订. 第十一条 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和持续达标及提升规划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环境质 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大气环境质量分阶段改善目标,明确相应责任主体、工作重点 和保障措施.

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十二条 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制度. 重点大气污染物包括国家确定的二氧 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和本省确定的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 省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下达的总量控制目标和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规定的分解总量 控制指标要求,综合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大气环境质量状况等因素,将重 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 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总量控制指标,控制或者削减重点大气污染物 排放总量.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在执行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同时,应当遵守分 解落实到本单位的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第十三条 新建、改建、扩建新增排放重点大气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前按照规定向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申请取得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 标.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按照等量或者减量替代的原则核定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新增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可以通过实施工程治理减排、结构调整减排项目

4 或者排污权交易等方式取得.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 建立健全 本行政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网和大气污染源监控网,并保证监测设施的正常运行. 工业园区、 产业园区、 开发区的管理机构和重点排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 设置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监测监控平台联网的大气特征污染物监测监控设施, 保证监测监控设 施正常运行并依法公开排放信息. 第十五条 重点排污单位安装的自动监测设备列入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目录的, 按照国家和 省的有关规定进行计量检定;

未列入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目录的,由排污单位委托具有相应检定 能力的计量检定机构进行计量检定. 经计量检定并正常运行的自动监测设备的监测数据可以作为行政执法的依据. 自动监测设备的监测数据是否超过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按照小时均值确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 毁损或者擅自拆除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 不得篡改、 伪造监测数据. 第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并定期修订禁止新建、 扩建的高污染工业项目名录和高污 染工艺设备淘汰名录,并向社会公布.禁止新建、扩建列入名录的高污染工业项目.禁止使用 列入淘汰名录的高污染工艺设备.淘汰的高污染工艺设备,不得转让给他人使用. 地级以上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现有高污染工........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