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牛牛小龙人 2019-11-25
福利制度运行机制 : 动力 、 风险及后果分析 徐延辉 林群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combines the psychological findings with the social welfare research .

It has studied by some psychologists that people are likely to be risk averse over gains , while they are often risk-loving over losses .Thus loss aversion and status quo bias are general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of human beings . The author uses these psychological terms to analyze how the welfare states operate and what is the motivation of their development . Using the terms of information economics such as technical risk and moral risk , the author also discusses the risk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designing and operating of the welfare institutions . Through the analysis in the paper ,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welfare states will be understood more clearly .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福利国家的绝对增长 : 如果把福利国家① 当作一种国家形 态,那么福利国家不仅在数量上 ,而且在规模上都有大幅度增长;

如果把福利国家仅仅当作一种社会制 度,那么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福利制度成为世界各国的主要制度之一.虽然它在公民社会生 活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但是有关福利国家处于危机状态的争论却成为近年来学术界争议的焦 点.本文从经济社会学的角度入手 ,对福利国家运行的动力 、 设计中的风险及其运行的后果进行分析.

一、福利制度运行的动力分析 福利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共同推动 .但是 ,为了集中考察社会制 度运行过程中的经济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我们把政治因素、经济全球化或区域一体化等因素抽象 掉,仅仅从经济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入手,分析福利制度运行的内生动力. 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由国家向其公民提供一种全方位的社会保障, 因此 ,福利制度 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物品性质 . ② 那么,福利制度的供给者和需求者是如何推动这种物品的增长的呢 ? ( 一) 来自福利制度需求者的推动力 有需求就有供给 .对福利制度的需求越旺盛 ,对福利制度发展的推动力就越强大.那么 ,对福利制 度产生需求的动机又是什么呢 ? 本文借助现代心理学的某些研究成果,利用风险厌恶、 平均主义倾向等 概念工具分析福利需求产生的社会心理动机 . 美国学者拉宾( Matthew Rabin)

1998 年在《经济学文献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心理学和经济学》的 论文 ,从社会偏好、 公平分配等变量入手 ,分析了效用函数和福利( 或幸福) 的构成要素 .经济学家通常 假设多数消费者都是风险厌恶者, 也即在面对不确定的行为结果时, 个人一般会选择收益变动相对较小 的那套备选方案 .但是, 拉宾认为 ,经济学的这种假设过于简化 .除了风险厌恶之外 , 损失厌恶 和 现 状偏好 更能合理地解释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动机( Matthew Rabin ,1998) . 损失厌恶 是指与人们可能获得的同等规模的收益相比,人们对其可能发生的损失状况更为反感.

62 ① ② 笔者认为 , 福利制度不能划入纯粹公共物品范畴 , 因为它可以通过家庭经济 情况调查等方式 确定低收入者 的实际收入状况 , 从 而把潜在的社会保障对象排除在收入供给的范围之外 . 由于社会福利制度 是一种选择性的 而不是普遍性 的供给 , 所以它只 能 算是 准公共物品 ( Quasi -public Goods) ( 徐延辉 , 2001a) . 文中所言的福利国家是指通过实施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措施而实现社会目 标的社会政策 , 福利国家等同于 社会政策意义上 的 福利制度. 社会学研究

2003 年第

6 期 特沃斯基和凯尼曼( Tversky &

Kahneman) 认为, 在货币经济( 或在损失和收益能被测量的其他经济形式) 中,人们认为同等规模的损失大约是同等规模收益的两倍( Rabin ,

1998 : 14) .这种 损失厌恶 心理同泰 勒( Thaler) 提出的 禀赋效应 有关.泰勒的研究表明 ,某人一旦拥有某种物品 ,他立即就会赋予这种物 品以更高的价值 ,这个价值要高于他对这种物品尚不属于他时的评价.泰勒与凯尼曼等人通过实验很 好地解释了这种现象 .他们把价值约

5 美元的杯子随机分配给一组学生中的每个人, 令这组学生与另 一组没有杯子的学生一起诚实地给出杯子的最低价格.结果 ,有杯子的学生认为杯子是其财富的一部 分,因而认为失去杯子是一种损失;

而没有杯子的学生认为, 失去杯子只不过是保持其财富原有水平不 变.由于评价各自福利的参照点不同, 每组学生对杯子的估价亦不相同: 没有杯子的学生给出杯子价格 的中值是 3.

5 美元, 而有杯子的学生给出的价格中值是

7 美元( Rabin ,1998 : 14) . 与 损失厌恶 心理相似的另一现象是 现状偏好 .奈茨克( Knetsch) 和W・萨缪尔森( William Samuelson) 等人的研究表明,在面对多种物品的选择时 , 个人宁愿保持现状不变也不愿意发生失去某些 物品的变化,即使这些损失能被另外一些物品的增加所抵消 .奈茨克等人曾做过实验,即把糖棒和装饰 杯随机地分配给两组学生 ,每组学生都可以自由交换各自的礼物.结果

90 % 的杯子所有者和糖棒所有 者都选择不交换礼物而使自己的福利水平保持原状.实验表明 ,人们不喜欢即使是规模很小的风险,损 失一单位货币所产生的痛苦相当于增加两单位货币所带来的快乐. 损失厌恶 和 现状偏好 很好地解释了不确定条件下人们寻求保险( 无论是私人保险还是社会保 险) 的心理动机 ,从微观层面上解释了作为福利国家社会安全网支柱的社会保险发展的原生动力. 如果说 风险厌恶 从一般意义上确定了社会保险的需求动力, 那么 , 从宏观层面上看 ,社会保障和 社会福利的总体水平又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呢? 笔者认为 ,撇开政治因素和全球化因素之外 ,人类具有 的平均主义倾向是决定社会福利水平高低的最重要社会因素之一. 拉宾的研究证明 ,公平分配观念是一种长期形成的 、 深入人心的价值观念 ,它对社会福利的发展水 平具有重大影响 .拉宾引用亚里( Yaari) 和巴尔 -希勒( Bar- Hillel) 的一项研究说明这一问题( Rabin ,

1998 :

18 - 19) .有12 个葡萄柚和

12 个鳄梨将在琼斯和史密斯之间分配 ,假设两人都了解下列信息: ( 1) 医生认为琼斯从每个葡萄柚的消费中可以获得

100 毫升的维生素 F , 而鳄梨不能给他提供任何维生素 F ;

( 2) 医生认为史密斯可以从每个葡萄柚和每个鳄梨消费中各得

50 毫克维生素 F ;

( 3) 琼斯和史密斯都 对能提供维生素 F 的两种水果的消费感兴趣 ,而且消费得越多越好, 两个人对两种水果的其他特征比如 味道 、 热量等等都不关心 ;

( 4) 首次分配完毕之后,没有再分配机会.在这些前提条件下 ,在两个人之间 如何分配水果才算是公平分配呢? 葡萄柚对琼斯的价值大于它对史密斯的价值 ,鳄梨对琼斯毫无价值. 从社会效率即最有利于健康的角度来看 ,琼斯应该得到所有的葡萄柚 ,史密斯应该得到全部鳄梨.但亚 里等人的实验却表明 ,绝大多数被调查者都认为, 琼斯应得

8 个葡萄柚, 剩余的葡萄柚和全部鳄梨都分 配给史密斯.具体调查方法如下: 给出葡萄柚和鳄梨的

5 种不同组合方式, 让被调查者选出他们认为是 最公平的分配方式, 然后统计出支持各种分配方式的百分比 .见表

1 . 表1分配方式( 葡萄柚― ― ―鳄梨组合) 分组 琼斯 史密斯 被调查者百分比(%)

1 6-6 6-6

8 2 6-0 6-12

0 3 8-0 4-12

82 4 9-0 3-12

8 5 12-0 0-12

2 大多数的被调查者都选择了使福利 均等化增加的第三种分配方法 ,即琼斯

8 -0 ,史密斯

4 -

12 ,总福利 =8 *

100 +4 *

50 +12 *50 =1600 毫克维生素 F ;

只 有极少数的人(

2 % ) 选择了使总福利增 加最大化的第五种分配方法, 此时 ,总福 利=

12 *100 +12 *50 =1800 毫克维生 素F .这项调查表明 ,虽然第三种分配方法所产生的福利水平低于第五种, 但它代表了均等化和公平分 配的思想 ,因而更易于被人们接受 .同时它也说明 ,社会为了寻求理想的均等化分配状态 ,有可能以牺 牲效率来换取公平.

63 ( 二) 来自福利制度供给者的推动力 如果说福利制度是一把双刃剑 ,那么 ,需求和供给就是这把双刃剑的两条边 .所谓供给者, 主要是 指社会制度运行中专门管理社会福利制度运行的机构或机构人格化的从业人员 .我们将从就业风险和 资金使用两个方面入手, 分析供给者对福利制度发展的推动力. 从就业角度来看 ,竞争程度 、 人力资本剩余① 程度在劳动力市场上分布不同是当今世界劳动力市 场的普遍特征.而一份高薪水 、 稳提升 、 低竞争的全日制工作是后工业社会每个公民的就业梦想 ,这样 的梦想在哪里最容易实现呢? 答案在福利国家的机构尤其在专司福利的机构中 .许多学者对福利国家 政府机构中就业人数的变化做过研究.比如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达仁道夫在其名著《现代社会冲突》一 书中较全面地分析了官僚体制膨胀的现状和原因.他认为,

20 世纪

60 年代西方福利制度改革的主要 成果之一是使公务人员的数量在随后的

10 余年里急剧增加.如德国 ,1984 年在公共服务部门就业的人 数为

460 万;

另有

30 万人处于类似的劳动关系之中;

还有

120 万人接受公共服务部门的退休金 .如果 把家庭人口也计算在内, 那么 ,至少有

1500 万人的生计依靠公共机构, 而当时全国总人口还不到

6000 万,也即依靠公共部门生存的人口占当时总人口的

1 4 强.20 世纪

70 年代中叶, 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 织的其他国家里 ,大约有

1 4 的人口从事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职业( 达仁道夫,2000 : 168) .这种职业由 于失业风险小、升迁机会大、 工资及社会福利水平高而成为求职者的首选目标.这些就业人员为了个人 职业安全 ,必然会积极促进福利事业的发展, 并最终导致福利国家管理机构的不断膨胀. 另外 ,各个层次的管理人员在福利资金的使用过程中, 也会促进福利制度的不断扩大 .美国经济学 家弗里德曼( Milton Friedman) 从资金使用的道德风险角度分析了福利国家的内在缺陷 .他认为, 福利国 家计划设计的初衷是好的 ,是 人道的 , 甚至是 崇高的 , 但这些计划执行的结果却是 令人失望 的. 那么 ,造成福利国家谬论( 或者更准确地说是 悖论 )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