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匕趟臃39 | 2019-11-28 |
3328064 fk_wb@gdzjdaily.
com.cn 2018/12/4 星期二
20 文体一次采风游古城时, 遇见了许久不见的儿时 经典小吃――烤黄豆.热热的豆子, 略带着炭火 的余味, 一种熟悉的味道扑面而来. 一位面相慈善的老大爷, 坐在小巷自家门前 的小凳子上, 面前支起一个小火炉.火炉上, 放着 一个由铁丝编成的小网兜.网兜装着半满的黄 豆.炉火通红, 烧热的木炭和烤熟的豆子发出 "噼 噼啪啪" 的响声.老人家右手翻动网兜, 以便豆子 受热均匀.小火炉旁围了一圈着急盼望的路人, 瞪大眼睛, 直勾勾地盯着炉子看. "行了没有?行 了没有? " 心急的总是小孩.老大爷总是那样的慢 条斯理, 不慌不忙, 他仿佛没听到所有的聒噪, 只 笑眯眯地干着他的活儿. 终于, 豆子烤熟了.老大爷取出一个小量杯 盛豆子, 一杯五元.不会儿, 半网兜的黄豆就被抢 购一空.吃上的小孩砸嘴舔唇;
没赶上趟的小孩 唉声叹气, 只好再耐心等下一拨的豆子出炉. 吹着热气, 我抓几颗放进嘴里, 细细嚼.唾液 淀粉酶, 将豆子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淡淡的甜从舌 尖散发.记忆也淡淡地散发. 读小学时的校门口, 烤黄豆的也是一位老大 爷, 也是这样的炭火炉子, 也是不紧不慢地翻 动网筛, 也是这样的用个小杯子量豆子.只是 他戴着顶草帽, 只是他左手偶尔拿起放在脚旁 的酒壶萆弦豢, 只是那时每杯烤豆子只要一 两毛钱.烤好的豆子一样是这股的香味, 一样是 这样淡淡的甜. 吃豆子也有讲究, 像我现在这种吃法, 直接往 嘴里塞, 那就太普通了.那时最拉风的吃法是, 取 粒黄豆高高抛起, 仰头去接, 让豆子直接掉进嘴 里, 然后在众人羡慕钦佩的眼神中, 得意洋洋, 大 嚼一番.也有嘴巴接不住的, 在小伙伴的一片揶 揄声中, 跟着滚到那边去的豆子闪电般地追过去, 捡起来, 吹吹尘, 坦然丢进嘴巴里香香地嚼着. 那时候, 学校门口还有最原始的麦香味儿的 馒头、 香滑的花生芝麻糊、 热腾腾的炸虾饼、 甜滋 滋的糖胶卜……都是传统石磨面粉、 石磨花生芝 麻粉的口感, 或者带着自榨花生油、 炭火余温的香 味. 那些最古老最传统的小吃, 是一个地方独 特文化的印记, 是一个人成长的独特记忆.记 忆总是温暖的.对于我来说, 因为一份小吃有 着一个故事. 看到我们几个女人对这古城里保留的小吃口 味的钟爱, 对乡土生活保留下来的古法制作如此 的感兴趣, 从烤黄豆老大爷身后走出来的老奶奶 笑了, 这有什么好玩的呢?真不明白你们这些城 市来的丫头.都是我们天天用的、 吃的东西呀! 好呀, 我带你们去看织布吧.老奶奶很高兴的样 子, 走得很快. 一会儿, 在小巷的尽头, 我们围着另一位老奶 奶.她在门口, 在暖暖的冬阳下, 在图案上一刀一 刀地点蜡, 白色的粗布上, 印上深深浅浅豆大的蜡 痕.烤黄豆老奶奶亲自坐在织布机前, 穿梭织布, 拉拉扯扯, 经纬交错, 手脚麻利地配合着. "烤黄豆 的香味! " 鼻尖的我们不约而同地喊了出来.原来, 这家人家的儿子也正在厨房里烤着黄豆, 听到 我们欢喜的声音, 捧了一些出来让我们尝尝. 是的, 烤黄豆的炭香, 小石磨的转动, 织布机 声声响, 正因为对于我们是曾经的或是听说的, 所 以才是最吸引的.时光荏苒, 传统的一些东西或 多或少都在流失, 在匆忙中的遇见, 唤醒记忆中的 温暖, 如获至宝. 小时候,家门口是有桑树的, 我躺在上面背中国历史和时事政 治,随手摘一颗又大又红的桑仁 ――后来才知道,南方人称它是 "桑葚"――一入口,就会觉得人 间甚美.透过桑叶间隙,可以看见 高远的天,蓝得如一块玉.麻也是 有的――长在田埂边上,茂密的玉 米地边上总是它们在站岗.秋天时 候,麻籽用来炖豆角――有肉固然 好,但有麻籽,素香飘到村外,生 活一样有滋有味. 但现在,桑麻是一件大事,越 来越像奢侈品了,需要很雄厚的家 底才能支撑得起来.溪云亭撑不 起.好在"桑麻"也可以成为一种 平实朴素生活的代用语,所以,如 果要"话",也是有话可说的 . 我在这里晒衣服,也晒米、晒 番薯: 这里的 "晒" 字可不是带有得 瑟意味的新兴的那个 "晒" ――就是 特别老土的那种晒:舒舒服服地躺 在阳光下 . 米的产地比较杂,一般情况下 也不多――随吃随买.只是有时 候,新买一袋五常大米后,柜子里 还有没吃完的江西米或者雷州半岛 米,就要拿出来晒了:把几张报纸 铺在桌子上或者地面,细心地画出 一陇一陇的大米稻谷,让阳光在上 面大张旗鼓地巡视. 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 一是米虫,二是潮湿.米虫在我老 家俗称为"牛子" ,它们来自一个 我所不知的神秘的地方,在时间的 黑暗袋子里慢慢发育,最后变成了 嘴巴尖利、身披重甲的家伙.如果 能放大,我觉得一定能看到它们都 纹身了.太阳下,这些家伙就像享 受海滨阳光浴一样,纷纷出来,白 花花的米上就有了黑色不和谐之 音.看它们在阳光下匆匆四处奔 忙,觉得世间有些生物如此令人想 不通:有脚有腿,能跑能爬,何不 选择花盆?钻进土里,偶尔出来, 在花荫下发发呆,自己活得安心, 还能落个好名声,就像蚯蚓那样 啊.贪图白花花的富贵,却不知动 的是不该动的"奶酪" .我就把它 们交给溪云亭上正午的阳光――阳 光平台,它可以解决两个以上的问 题――让阳光晒得再猛烈些吧! 番薯产自遂溪县下六村.北部 湾深处的一个村子,名不见经传. 我和这样的地方总会有些缘份,有 时是一块瓦当吸引了我,有时是一 个传说让我好奇.一来二去,就给 自己攒下来一些纯粹乡土的常识. 番薯不好阴在厨房里,用十八块钱 一个买来的竹箩装了,放在茶台 上.一天、两天……水分看起来没 那么足了,做糖水、煲番薯粥…… 清凉凉的,唇齿间都是蔑视和嘲弄 大富大贵的淡定从容. 有时,把茶盏放在竹箩边上. 眼前是长满根须的这些小东西,话 题肯定不是上不着天的,只说花 盆、花肥、种子和远去的台风及即 将来临的旱季.因为聊到了大豆和 转基因,所以,有时候也说一说中 美贸易摩擦和南海形势.这些地道 的闲话,是生活的防震防撞垫,貌 似没有大用却常常成为改变生活轨 迹的拐点――有一次,我和H聊了 一晚上后,第二天就根据闲聊的内 容,调整了生活节奏,买了两支毛 笔.每天晚上回到家里,就在看不 完的报纸上反复写"不忘初心" "清风"和"溪云亭"几个有数的 字.H就在微信朋友圈上说我的毛 笔字上了某某大报,还引得很多人 点赞呢. 其实,有闲的朋友并没有那么 多,我们只能在单位附近的大排档 小酌几杯,然后,各自回家.大多 数时候,我是自己在溪云亭这个方 寸之地转悠或枯坐,小酌带来的微 醺并不持久. "弹琴复长啸"不会 发生,但"明月来相照"却是雷打 不动的准时. 月光之下,我看到树影婆娑, 听到楼上人家在收拾孩子的斥责声 ……想一想这些日子做的方案明天 或许能如愿通过,禁不住把番薯竹 箩移开,奋笔在著名的"政经大 报"上用力写下:还来就菊花. 烤黄豆 支贤 把酒话桑麻 塔拉泰 松韵堂前 散步应题 周逢俊 家住京郊小镇西, 孤楼斜对两三畦. 开窗有菊裁新句, 半径修篁绕旧题. 岂效陶公愁自隐, 敢争杜子志当齐. 堂前最得儿孙趣, 偶与诗朋一醉栖. 游遂溪 孔子庙 汪金想 岭南孔庙今重修, 有幸亲临到此游. 极目云山腾紫气, 纵观东海起寒流. 春风化雨沐桃李, 文曲星辉映阁楼. 日暮钟声传寺外, 绵绵香火续千秋. 满庭芳 ・ 天马寻芳 陌上花开 春入仙乡, 点红描翠, 风光五 月温情.清流灵瀑, 绝壁破千 层.道是沧桑自古, 穹玄下、 勾髻 风乘.天池里, 云霞问镜, 梳洗欲 珠庭. 风流行乐也, 呼鱼溪畔, 唤 鸟茵坪.水石曲,裙锯舞落蓬 瀛.深壑铜松烟锁, 招呼那、 白 鹤曾经.勾留处, 围香喝月, 长 作野骸形. 苍海育蛟龙 欧广勇 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