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NaluLee 2019-12-01
代代相传的手艺,见证百姓蒸蒸日上的生活.

图③上世纪60年代初期背煤气包的公交车.

5 20099

91 144

6 0

8 3

4 7

3 1

5 1

2 3

0 % I C G P S N L

第七章

9 ? @ ;

<

A B C D ;

<

E F G H ;

<

I J K L ;

<

M K N O ;

<

P N Q R S T U V W X Y Z [ ] ^ _ '

a b c d _ e f g h i j

本报记者 鄢振刚 不断变化的出行方式, 是时代发展的标 签之一. 60年来, 长沙市民的出行方式发生 了巨大的变迁. 作为全省的一个缩影, 它记 录了湖南交通的进步轨迹. 8月31日,记者 找到一家三代都是公交车司机的谭晃炎、 谭为先父子,听他们叙说老百姓的60年 行 程 . k 1l m n 、 8o G H p q r 今年60岁的谭晃炎, 生在公交公司, 长 在公交公司. 1964年,他顶替去世的父亲,走上公交岗位. 父亲谭炳环是国民党起义投 诚的军人. 解放后, 人民政府接管长沙公交 时, 仅有8辆烧木炭的公交车. 谭炳环是这8 名司机之一. 7亩3分地, 8台木炭车. 谭晃炎说这 是父亲对当时长沙城区和公共交通工具的生 动描述. 全城只有1条从南门到北门不到4公里长的公交线路.车子很大,车厢是木制的, 用木炭烧锅炉, 蒸汽驱动. 公交职工要 到大围山的深山老林里去自己烧炭, 一两个 月不能回家. 上世纪50年代, 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 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 汽油短缺, 公共汽车 不得不烧木炭,到木炭都紧缺时,改烧煤碳. 木炭车一直延续到60年代中期, 有了大 庆油田, 才逐渐用上了汽油. 为了提高载客量, 降低运输成本,

1966 年11月, 长沙市人民汽车公司设计装配了一 种新型的铰接式通道大客车,最大载客量(包括站位) 为180人. 谭晃炎说, 除了铰接 式通道车, 当年有些公共汽车还在车后带一 辆拖车, 以提高载客量. 不过这种车多用于 长途客运, 在市内跑的不多. 这种车存在一 定的安全隐患, 不久就被淘汰了. 慢得像蜗牛, 一路摇摇晃晃, 车门车 窗到处响. 谭晃炎对上世纪80年代前的公交车车况和路况深有感触. 尤其是夏天, 本来道路不宽,暴晒后的柏油路还会 起 坨坨 .常年严重超载的单厢车颠簸久了会 后桥移位 , 结果本来直行的车子, 车厢却 是横向倾斜的, 车屁股经常会扫到墙壁和行 道树, 甚至挂破行人的衣服. 更恐怖的是通 道车在转弯的时候, 沉重的车身在离心力作 用下会向另一边严重倾斜, 后车门处的踏板 常常会 呼 地一声在地上划出一道痕迹. 1980L s :12l m n 、300t o p 到80年代末,长沙公交线路拓展到12 条, 公交车增加到300多辆.市民出行方便多了, 但线路、 车辆不够等问题依然非常突 出. 在80年代, 长沙公交的拥挤简直到了不 可思议的程度. 有一次, 谭晃炎载着满满一 车乘客到达东塘总站, 停车开门后, 他跨过 发动机, 贴在右边的窗户上清点人数: 竟然 有120人! 谭晃炎开 的是单厢车,平均每平方米挤了12个人. 下班后好奇的同事找来尺 子和粉笔在地上画出1平方米 的方框,找来12双鞋子, 按照人的身子宽窄往里面摆. 无 论怎么摆, 总是多出四五只鞋. 他们的 研究 结论是:乘客大部分是 金鸡独立 的, 还有人甚至脚都没着地. 在上下班高峰时段, 站点的乘客几乎 从来没有载完过. 谭晃炎回忆, 如2路车是 通道车, 仅仅七八公里, 却有40多台车, 高峰2分钟一趟, 平峰4分钟一趟, 也不能满足 要求.东塘,五一广场,黑石渡,劳动广场,南门口等老城区站点人最多,也最拥挤. 车站干部通常只留下2人值班,其他干部都必须在凌晨5点多坐交通 车到各站点去维持秩序. 所谓的维持秩序, 主要是帮助乘 客往车上挤, 并在车辆启动前, 把挂在车门 上的乘客拉下来, 否则车门关不上, 车子就 无法启动,后面的车紧跟着上来,路被挡住,就会 串 车 . 严重的时候,会 串 起十几辆车.为了防止串车,司机非常紧张. 快发车的时候, 精神高度集中, 左脚踩 着离合器, 右脚踩着油门, 打火开关已经拉 开, 一只手握着马达手柄, 全神贯注听发车 铃声. 铃声一响, 轰 地一下就往前冲. 挤公汽恐怕是长沙人最难忘的记忆之一.谭晃炎说,由于线路密度不够,车况差, 当时的长沙市人民汽车公司 (简称 人汽 ), 被老百姓叫成 气人 公司. ! ;

) :120l m n 、3400t o p 到了上世纪90年代, 长沙公交事业开始 飞速发展. 到现在 , 公交线路总数已达120 条, 车辆3400多台, 是80年代的10倍. 长沙 市城区每万人已拥有公交车16台以上. 现在只要是城 区,就有公交车. 今年31岁、 已经有15年驾龄的谭晃炎之子谭为 先说, 在城区, 站点密集,几乎每隔500米 就有一个站点. 大公交车无法 进去的小区,电瓶车开始覆盖. 如冬瓜山的解放四村, 是 长沙规模较大的居民社区, 有近20台12座的 电瓶车为居民服务, 票价1元. 近几年来, 高档车不断上线路. 谭为先 说, 长沙市目前已有大批液化天然气公交车 和压缩天然气车辆投入营运. 今年上半年,单价近80万元的10台电油混合 动力车在7路公交车线路上投入使用.与普通公交车相比, 这种车能省油30%左右. 公交车下坡的 时候,通过一个类似发电机的能量反馈装置, 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储存起来, 在汽车 加速、 爬坡的时候, 将能量释放出去, 以减 少油耗. 这种车与上辈人开的公交车, 无疑 更聪明、 安全、 节能、 环保、 舒适. 车上不需要售票员了, 更不用售票员 扯着嗓门报站了. 说起现在公交的进步,谭为先比乘客感受更深. 现在市民IC卡使用 率高了, 不用专门带零钱, 比起自动投币,司机、 乘客都方便. 装上GPS卫星定位系统, 离站三四十米, 电脑自动报站. 比起售票员 报站和司机手动按钮更科学, 减少了司机的 工作量. 每个站点都有记录仪器, 与总站自 动考核系统连接, 车辆进出, 由电脑自动记 录和调整发车时刻. 整个线路区间, 车辆的 运行时刻控制得非常精确, 不会让乘客等很 长时间. 以前一辆车开十几年 都不会下线,车况很差;

现在, 再新的车, 使用8年就要强制报废. 车内装上了空调, 再也不用忍受 夏天驾驶室摄氏50多度的高温.车子宽敞了、 声音小了、 速度快了…… 现在的长沙市民对于公交车上的移动电 视、 双语报站、 驾驶台上的电子显示屏已经 不陌生,但对于GPS定位、自动调度系统、车载监控, 以及混合动力、 电涡流反速器、集中润滑系统,甚至CNG (压缩天然气)、LNG (液化天然气)、 欧Ⅲ排放标准等概念, 普通市民未必清楚, 而作为新一代公交司机 的谭为先却如数家珍. 80年代末, 谭为先骑的是自行车;

90年 代末, 不上班时开上父亲或者朋友的私家车 兜兜风,那种感觉,谭为先至今觉得很前卫. 现在, 自行车和摩托车已基本退出 江湖 , 私家车大行其道. 当 年父亲上班,凌晨3点多就要起床, 从赤岗 冲步行到维修站, 再坐公司交通车到车站. 现在有自己的小车, 谭为先开车上班只要20分钟左右,再不必如父亲那么辛苦, 倒嫌步行的机会太 少. 自行车又开始出现在人们视野中了. 谭为先注意到, 每天上下班高峰, 当他不得 不在红绿灯前或者在拥堵的车 流中等待时,又可以看到骑着各色自行车的上班族, 轻松 穿过人流和车流. 与过去不同, 他们多为衣 着很个性的年轻人,且骑的多为高档山地车, 锻炼与出行两不误. 这种方式正日渐流 行, 反映了市民出行方式和观念的新变化.

本报记者 鄢振刚 出生于1981年、在长沙某高校工作的小彭,谈 起车轮的变化,就有说不完的话. 她说,她5岁那年的一天,邻居家买了一辆自 行车. 车身高大,油漆黑亮,铮亮的车龙头照出了 她的小脸蛋.这辆可谓在当时农村最先进的 车 , 立即引来周围十几户街坊邻居围观. 大人们惊叹 之余问长问短,东摸西看,小孩子兴奋地在人堆里 到处乱钻. 一时间,邻居家小小的弄堂炸开了锅. 这成了她难忘的儿时记忆. 1988年,她家里终于有了第一辆自行车.那是 爸爸费了很大力气托人从上海买回的一辆 永 久 ,用火车托运回来.她说,那个兴奋呀, 至今记 忆犹新 . 她终于可以和别人家的小孩子一样,一 条腿穿过车身三角架, 一蹬一蹬地试着驾驭那两 个轮子的家伙.每次跟着爸爸去别人家里做客,她 就坐在自行车前面的大杠上, 感受到小伙伴们投 来的羡慕的目光,一路好不威风.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自行车已经普及. 那时她已上高中,离家较远. 为了方便上学,爸爸 给她买了一辆自行车. 那是一辆再普通不过的自 行车,可却是她平生拥有的第一个代步工具.放学 后骑着它去城郊,把车蹬得飞快,耳朵能听见不断 拂过的风声. 1999年,她到省城上大学,家里再添 一辆摩托车. 就是骑着那辆摩托车,爸爸风里雨里 到省城看望、接送她这个宝贝女儿,捎来家里可口 的饭菜和御寒衣物. 2004年,留在省城某高校工作已有3年,她成 了一个温馨三口之家的 女一号 . 就在这年春天, 他们的小家庭拥有了第一台私家车. 上班、购物、 出行不用挤公汽, 夏天不用忍受地面摄氏几十度 高温炙烤, 冬天在温暖的驾驶室里看外面的冰雪 世界更美了. 最难忘今年7月,一家人开车去湘西 自驾游. 从长沙出发,沿途风光旖旎,以前匆匆路 过的风景,现在可以停下来慢慢品味;

在湘西,从 凤凰到茶峒,从沈从文笔下的 渡口 到翠翠的汉 白玉雕像,每一处风景,一个都不落下. 湘西之行, 哪里有风景就开到哪里,吃、住、行、游,完全自己 掌控,再不受旅游团固定路线的束缚. 然而现在, 私家车已经不是她每次出门的首 选. 在油价上涨、交通拥堵、泊车困难等诸多因素 影响下, 私家车在很多时候带来的不是便捷而是 累赘. 就在前几天,她家又购置了一台电动车. 轻 巧的电动车节能、环保、经济,还不用担心找不到 停车位,在路程不是很远时反而比汽车更加方便. 自行车、摩托车、小轿车、电动车,四种交通工 具依次走进她的生活,伴随着她的成长,在每个时 期都给她带来极大的方便和乐趣. 小彭说,这一切 都恍如昨日, 生活变化得真快呀! 私家车从0到50多万 1979年8月27日,长沙市解放以来第一台私家车登记上牌,牌号为湘A22761. 1979年8月至1989年8月的10年间,长沙市新增私家机动车4889台, 其中小 轿车1950台, 其余为摩托车. 1989年9月至1999年8月, 新增私家 机动车112282台, 其中小轿车29178台. 1999年9月至2009年8月的10年里,小轿车增加总数达到344309台, 增速与 数量大大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 尤其 是2004年长沙 禁摩 以来, 私家车总 数直线上升,每年新增数量同比增长40%以上. 新世纪长沙市机动车辆类型结构发 生显著改变, 新增车辆绝大部分为私家 车.2008年底,长沙市机动车总数达593833台, 当年新增100168台;

至2009 年8月20日, 总数677303台, 新增95740 台. 截至今年9月3日, 长沙市私家车注 册总数达到584772台. 2009年以来, 长沙市私家车........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