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NaluLee 2019-12-12
清华校友通讯

36 值年园地 毕业五十年 难忘恩师情 蒋琪(1964 无线电) 我1958 年秋季入学,在清华学习生 活了六年, 到2014 年正好毕业

50 周年了, 同学们早就相约校庆那天返校庆贺.

半个 世纪以来,大家有多少美好的往事值得回 忆, 有多少经历过的风雨和坎坷值得交流. 我们承诺过的"要争取至少健康地为祖国 工作

50 年"我们都做到了吗?

56 年前,我们兴高采烈、满怀雄心 壮志来到向往已久的清华园,我们女生还 有幸住进了环境优美、古朴幽静的强斋, 后来又恋恋不舍地迁往

6 号楼女生宿舍. 我们这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相聚在一起 组成了团结友爱的班集体.记得刚入学时 我带的行李较单薄,一位北京同学不声不 响地从家里拿来一床军用毛毯给我铺上, 顿时温暖了我的心;

另有两位南方来的男 生被褥也很薄,他们两人干脆合睡一床, 被大家笑称为"同床一席者".有 一次我不小心摔伤了脚,班上男同 学每天轮流送我到校医院去理疗. 当时我们班还有几位年长的工农调 干生,他们像大哥哥大姐姐那样无 微不至地关心照顾我们,在政治上 严格要求我们,毕业前夕,我们班 有好几位同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更难忘的是入学后的第一个春节, 不少外地同学都没能回家,除夕那 天,学校食堂发给我们和好的面及 肉馅, 留校同学愉快地一起包饺子, 吃年夜饭,一起守岁. 紧张愉快的大学六年,是我们一生中 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那时,我们天天背着 书包到教室上课,到图书馆上自习;

到系 馆、理化实验室做实验,完成课程设计与 毕业设计;

到校办工厂车间 "半工半读" ;

到外地军工厂参观、考察和实习;

到老师 宿舍请教和答疑.课外时间,我们到北京 郊区参加收麦子、拔花生等义务劳动;

一 起到香山、颐和园、八达岭春游.有的同 学还参加校文工团和体育代表队,我当时 也参加过清华文艺社和话剧队的活动.更 快乐的是每逢"五一"和"十一"都要到 天安门游行、狂欢,并接受毛主席和中央 领导人的检阅. 在清华学习期间,不仅有缘接受蒋南 翔校长和本校众多资深教授的教导和影 百年校庆时,蒋琪学长(右4)与同学在新系馆 罗姆楼前留影 2014年(上)

37 值年园地 响,而且还有机会见到一些国家领导人, 聆听他们的教诲.我们曾夹道欢迎周恩来 总理陪同金日成主席参观清华园,场面十 分热烈.还有一次,我们去机场欢迎邓小 平同志率团从苏联谈判后回国,当时去机 场迎接的有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朱 德等中央领导人.当飞机降落后,毛主席 等中央领导陪同邓小平及代表团成员绕场 一周,向欢迎人群招手致意.此外,我们 还听取过新华社社长吴冷西、四机部部长 王诤、中国的保尔吴运铎等专家的精彩报 告,深受启发教育. 最难忘的是我们毕业前夕,北京市大 专院校应届毕业生一起到首都工人体育 场,听取周总理和彭真市长的重要报告, 他们的讲话是那样亲切又语重心长,不少 同学都激动得热泪盈眶.记得毕业分配时 我班只有一个到二机部(青海)的名额, 当时全班同学几乎都争先恐后地填了第一 志愿.那时我们只有一个心愿,就是到最 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我毕业后从 1964―1982 年,在国防 工业系统从事新产品开发工作.先是在北 京761 厂劳动实习,参加单边带通讯发射 机的调试,两年后奔赴三线陕西参加筹 建762 厂工作.我们要建的新厂坐落在陕 北煤城铜川市郊区一个叫马勺沟的荒凉山 沟里,两边是长满荆棘灌木丛的石山,中 间有一条小河沟,厂区远离大道,可算得 上靠山隐蔽,人烟稀少,符合当时备战要 求.我们刚去时都住在新盖的两座大厂房 里打地铺睡觉. 我们从干打垒建窑洞开始, 一边建宿舍,一边参与建厂及首部样机的 研制.当时领导安排我这个新手担任样机

500 千瓦中波广播发射机的整机负责人. 我感到压力很大,只好硬着头皮向老同志 学习,整天埋头于画图纸,跑车间.我们 天天加班,过年过节也没有休息.当地水 土不好,不少人都得了"地方病".我没 有辜负组织上对我的信任,每天坚持在车 间和机房工作,终于如期完成了建厂首部 样机的安装调试与鉴定验收任务.紧接着 又改进试制了七部整机, 陆续安装到河南、 吉林、福建和云南等地交户使用,满足了 当时备战国防建设的需要. 从1982―2002 年,我在烟台从事科 技情报工作.这些年来我主持或参与地方 政府有关部门和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合作 完成了

30 多项部委、省市级课题,内容 涉及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海洋开 发、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 方方面面,为领导决策和地方社会经济发 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与信息服务.其中大部 分成果获得了省市级科技进步奖或科技情 报成果奖,还在有关学术会议上交流,在 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

60 多篇.这其中有 不少课题的完成都得到了母校和校友们的 支持与帮助.如"低温核供热与核能海水 淡化" 课题主要靠母校核研院的老师指导, 并一同赴长岛县考察落实,共同撰写可行 性报告,一起申报国家科技部,争取立项 审批等.又如世界银行支持的"城市污水 处理新技术示范工程",得以在烟台招远 实施,并向蓬莱及其他县市区推广,也是 依靠北京冶建院一位化学系校友帮助和参 与才成功的. 回顾

50 年来的人生旅途,给我影响 最大的是我系

390 教研组杨弃疾老师,他 不仅传授给我们知识,还教给我们如何做 人.在校时,他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实例 清华校友通讯

38 值年园地 向我们传授深奥的电磁场理论,启发培养 学生开拓创新能力;

指导我毕业设计时, 要求我与工农相结合,还亲临现场指导我 与东四人民加工厂的老工人合作,顺利完 成了课题的实验模型.老师还多次带我们 到圆明园进行现场教育,把他珍藏的描述 圆明园繁荣景象的小册子给我们看,激发 我们热爱和保卫祖国的热忱.当我们离开 学校后,老师依然关心我们成长.有一次 他听说我进厂劳动实习情绪不高时,就连 忙来信告诫我,要求我丝毫不能放松学习 和努力,把革命事业永远放在第一位.当 他得知我要奔赴三线时, 他那时已受到 "文革"冲击,还要求我坚信党的领导,不要 怕艰苦,鼓励我只要是钉子,放到那里都 会冒尖.后来,我调动工作改行搞科技情 报,老师又告诉我说情报工作很重要,也 很有前途,一定不要轻视.当我要退休不 知怎么办才好时,老师又深情嘱咐我要有 所追求,千万不要虚度年华,要经常学习 新东西;

还要求我趁"年轻"抓紧时间锻 炼身体,并送我一些健身书籍.

2012 年是我们系建系

60 周年,我们 向建系元老88岁高龄的杨弃疾老师祝寿. 当我去看望他时,他非常高兴,精神也很 好,告别时,他坚持送我到大门外,和师 母一直深情地站在宿舍门口目送我离开, 我非常感动又依依不舍.我在等待

2014 年校庆那一天,在庆祝我们毕业

50 周年 的欢乐时刻,同时也会高兴地祝贺我们敬 爱的杨弃疾老师

90 寿辰,衷心感谢老师 的辛勤培养,祝愿老师健康长寿. 注:杨弃疾先生已于

2014 年2月2日仙逝. 毕业四十年 李红耘(1974 化工) 清华毕业

40 年了,回顾往事,有许 多无法忘却的记忆.

1976 年1月8号,我依依不舍地告 别了上学三年多,工作近两年的清华园, 回到子长县芽坪村当社员. 和许多人不同,我从小的愿望就是长 大做一个好社员、好民兵.1962 年,我 们芽坪村的民兵连是延安地区的红旗单 位,民兵工作搞得轰轰烈烈.那些女民兵 们个个英姿飒爽, 还有几个女民兵具有 "神 枪手"的光荣称号.当时只有十多岁的我 很羡慕她们,暗下决心长大了要像她们那 样.从会干一点农活开始,母亲就带我们 去参加生产队的劳动,要求我们不要怕苦 不要怕累,干活要有个干活的样子,尽管 没有工分挣.我还利用放假期间或者晚上 的时间给社员教唱革命歌曲.中学时期, 我们学知识,学雷锋,学习邢燕子、董加 耕、侯隽等优秀知识青年的先进事迹,暑 假寒假都回到生产队参加劳动,奠定了基 本的热爱农业生产的思想品质.对我们这 些农村学生来说,当农民是天经地义的事 情,顺理成章. 作为知识青年,我们发动和组织妇女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