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xwl西瓜xym 2019-12-15
2007年第 3期青海社会科学2007年 5月 No13,

2007 Q inghai Social Sciences May,

2007 清代甘宁青地区 林地的减少及其后果

3 崔永红 【 摘要 】 甘宁青地区属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 ,这里的森林绝大多数属于水源涵养林 ,具有重要的生 态意义.

清代因人口剧增以及由于战争等因素伴随而来的乱砍滥伐等 ,使该区林地的面积大幅度缩减. 林地的减少使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更趋加剧.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的梳理 ,简要考述了甘宁青地区林地的 变迁情况 ,并对其后果作了论述. 【 关键词 】 清代 ;

甘、 宁、 青地区 ;

林地减少 ;

后果 【 中图分类号 】 K24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1―2338 (2007) 03―0128―05 森林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森林即以乔木及其 以下灌木群、 草被、 动物、 菌类等生物群体 ,与土壤、 空气、 水等因子相互作用以维持良好环境的自然生态主体.森 林在涵养水源、 调节气候、 增加雨量、 防风固沙等方面起 着十分巨大的作用 ,尤其对干旱、 半干旱的甘宁青地区而 言更是如此.可以说 ,这一地区森林越多 ,生态环境越 好.西汉以来 ,由于开展屯田垦殖 ,加上移民、 战争等行 为日益多见 ,诸多社会因素开始对黄河上游地区森林的 减少发挥加速作用.明清时期这种加速作用尤为明显. 毁林的后果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外 ,还使人类赖以生 存的环境遭到破坏 ,如水源枯竭、 水土流失加重、 旱洪灾 害增多等 ,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陷入恶性循环.

一、 清代对造林护林较前代有所重视 甘肃的森林分布较广 ,全省各地基本都有分布 ,现存 主要连片的林区有以下 6个 :六盘山、 陇山及其以东地 区 ,子午岭及其以西地区 ,北秦岭及其以北地区 ,祁连山 及其以北地区 ,南秦岭山地 ,甘南高原.宁夏是我国少林 省区之一 ,森林草原植被带分布在自治区最南端的泾源 县、 固原县蒿店、 什字乡及隆德县东部的湿润山区 ,贺兰 山、 罗山的阴坡有林分布 ,落叶灌丛主要分布在山地或丘 陵坡地、 山前平原、 盐地或沙地一带. [1 ] 青海省天然林主 要分布在省域东部和东南部 ,除了可可西里地区、 江河源 和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的风蚀残丘之外 ,其余广大地区均 有分布.按流域和山系划分为 10个较大的林区 ,即祁连 山林区、 大通河林区、 湟水林区、 柴达木林区、 黄河上段林 区、 黄河下段林区、 隆务河林区、 大渡河上游林区、 金沙江 上游林区、 澜沧江上游林区等. 从总体上看 ,清代造林、 护林的意识比明代有所强 化 ,为官西北的部分地方官已认识到植树造林有涵养水 源以及固堤、 防沙的作用 ,故主张采取积极措施保护天然 林 ,也 倡导因地制宜开展人工造林.如雍正年间(1723―1735年),甘肃河西垦区当局倡导军民营造护 渠、 防风、 防沙林 ,麻黄冈一带 , 渠傍用柳桩、 土垡犬牙 交错 ,砌逼水高墩 ,以固其址 , …… 岸旁插柳二千余株 ,绿 树浓荫 ,风回沙落 ,树长根行 ,盘绕交固矣 . 骆驼脖 …… 半在沙山之内 ,故亦种树 ,以隔飞沙 [2 ] . 人工造风景林最为成功的典型之例首推拉卜楞寺. 据民国《 夏河县志 》 记载 : 拉不楞寺之对山有人造云杉 林 ,该林为百余年前寺中喇嘛所植.查我国云杉除天然 林外 ,迨无人工造林 ,拉不楞实具有开创之意义 ,虽其面 积不过方里有余 ,然蓊翳硕茂有足多者.藏民信佛至深 , 对寺院之林罔敢损害 ,故此林场颇为壮观 ,四时苍翠 ,与 寺院之金瓦映照增辉. [3 ] 这片风景林的栽植 ,始于康熙 四十九年 (1710年).当时嘉木样一世分配给寺院

300 多名喇嘛每人 3至 5株白松 (云杉 )的栽植任务 ,苗木是

8 2

1 3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立项课题 明代以来黄河上游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变迁史研究 (批准号 04XZS013)的阶段性成果.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从大夏河边天然林中移来的 ,要求在清明时节于划定地 段保栽保活.于是喇嘛们在山下背水上山 ,浇灌新栽植 的树苗 ,提高了成活率.此后嘉木样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年年督率喇嘛植树 ,使林地面积累计达 5313公顷 ,当 地群众称之为 大林棵 .嘉木样五世时 ,又命喇嘛在王 府桥湾山上每年植云杉

50 株,7年共造林

2617 公顷. 两处合计达 80公顷 [4 ] .这片林地至今郁郁葱葱 ,受到 来此旅游者的称羡. 乾隆时期曾出任甘肃平番县 (今永登 )知县的牛运 震在给朝廷的《 请保护森林 》 呈稿中说 : 保护山林 ,荫泉 护雪 ,资以培地脉而益农功 ,洵体国经野之至道 ,亦仁民 爱物之良法. [5 ] 这句话已把护林的重大意义讲得比较 到位了 ,更难能可贵的是牛运震还针对各林区不同的环 境特点 ,提出了不同的管护政策和措施 ,其观点属于在当 时条件下较为切实可行者.如县东阿坝一带的昌灵山 (今古浪县直滩乡南 )虽林木尚属畅茂 ,但由于地势高 阜 ,周围又少河渠 ,民间用水多汲取山泉 ,况该处薪草、 煤 炭出产颇多 ,爨火不愁 ,对这类林区应采取永行封禁的政 策 ;

县北镇羌、 四台以西 (今甘肃天祝县和青海门源县、 互助县交界一带 ) ,森林茂密 ,树木丛杂 ,周围又无关农 田水利 ,当地居民素以樵牧为业 ,对这类林区应 听该居 民随便采伐 ,烧造柴炭 ,售卖度日 ,以为谋生之资 ,并供本 地爨烟之用 ;

对那些面积不很大周围又多有农田、 傍河 依渠的林区 ,应酌量封禁 ,定期开采 ;

对于外来商人以砍 伐森林和烧炭为利者 ,应与民间日用区别对待 , 仍应先 令赴县领照 ,酌定株树 ,限以日期 ,以示节制 [6 ] .他的 这些意见 ,对今天的林区管护仍有参考价值.三江源区 藏族群众有保护天然森林的传统 ,但人工造林大约从清 中后期才开始.当时一些寺院的喇嘛历尽艰辛 ,从西宁 驮运树苗精心栽培 ,成功栽植了一棵棵树木.今天人们 在玉树地区拉布、 尕登等寺院以及某些村落周围看到的 百年甚至几百年树龄的大树 ,就是那时栽植的. [7 ] 森林是涵养水源之宝 ,保护森林就等于保护绿洲农 业的思想得到有识之士的广泛认同.乾隆十四年刊《永 昌县志 》 载: 倘冬雪不盛 ,夏水不潮 ,常若涸竭.…… 惟 赖留心民瘼者 ,严法令以保南山之林木 ,使荫藏深厚 ,盛 夏犹能积雪 ,则山水盈留.近湖之湖坡 ,奸民不得开种 , 则泉流通矣. 嘉庆初年甘肃提督苏宁阿驻守甘州 ,曾南 入八宝山 ,见百年古木之冠积雪皑皑 ,寒气袭人 ,树冠下 珠滴玉溅 ,细水轻泻 ,汇为巨流 ,奔腾出山 ,认为 此乃甘 民衣食之源 ,慨然撰写了《 八宝山来脉说 》 、 《八宝山森 林积雪说 》 、 《 引黑河山灌溉甘州五十二渠说 》 等文 ,认为 森林能控制水源 ,调节流量 , 若被砍伐 ,不能积雪 ,大为 民患.自当永远保护 . 同治年间 ,平庆泾道魏光焘行经 所属各县 ,见乡间 穴处蜂房 ,气象荒凉 ,无修竹茂林之盛 ,便动员百姓种 树 ,并指出植树有 佐五谷之不足 ,供梁栋之用 ,资爨薪 之需 ,制器物 ,荫行路 诸利.还举出前明成化中 ,巡抚 陕西提督军务马文升在庆阳命人栽植椿、 楸、 榆、 柳、 桃、 杏等树获得成功的例子 ,说: 夫庆阳地极西陲 ,风土苦 寒 ,道路从古无树木 ,而文升广栽遍种 ,史策传为美谈. 平凉毗连陕境 ,气候和暖 ,官道旁又有泾水以资灌溉 ,父 老及时栽种 ,毋使有闲旷之地可也. 并命令 所部兵士 栽种官树以为士民劝 [8 ] .对当地的植树造林起了推动 作用.

二、 清代甘宁青地区林木遭破坏比前代严重 在承认清代造林、 护林意识比明代有所强化 ,采取积 极措施保护天然林 ,也倡导因地制宜开展人工造林 ,取得 一定成效的同时 ,又不得不指出 ,清代由于火灾、 战争以 及因人口剧增伴随而来的建造房舍、 爨薪、 乱砍滥伐等 , 使主要山系的森林均有很大变迁 ,一些林区的面积大幅 度缩减 ,生态恶化的局面更趋加剧. 雍正二年 (1724年 )五月 ,清奋威将军岳钟琪率军清 剿曾参与或支持罗卜藏丹津反清的藏族部落 ,至棋子山、 桌子山一带 (在今甘肃永登县、 天祝县与青海乐都县、 互 助县交界处 ) ,因这里 道险树密 ,番人巢穴 ,清兵遂 伐 树通道 ,直抵其穴 [9 ] ,进军途中砍伐了大量树木.此外 清军还先后焚毁了朝天堂、 先密、 加尔多等寺院 [10 ] ,连带 也烧毁了附近部分林木 ,使大通河沿岸地区的天然林受 到一定程度破坏.咸丰七年 (1857年),兰州修建钱局 , 永登连城第十七世鲁士司鲁如皋 曾捐本辖区连城山林 的树木数万株 ,值钱 140多万 ,加二品顶戴花翎 [11 ] .大 通河下游的林木再次遭大规模砍伐. 甘肃河西武威等县靠祁连山雪水灌溉 ,乾隆时祁连 山林区 往者林木茂密 ,厚藏冬雪 ,滋山泉 ,故逢夏水盛. 今则林损雪微 ,泉减水弱 ,而浇灌渐难 ,岁唯一获 ,且多间 年歇种 [12 ] .武威县北镇番柳林湖一带原本蔓生红柳和 桦树 [13 ] ,但随着人口的增多 ,对木材需求量的相应增大 , 红柳和桦树被作为日常爨火的薪柴而砍伐殆尽. 武威之 东有古浪县 ,县南

30 余里的黑松驿堡 , 昔则松柏丸 丸 ,故有 黑松 之名 ,至乾隆四十四年 (1779年 )前后 , 由于人口增加及不断垦殖、 砍伐 , 已是 于今牛山濯 濯 [14 ] 了 .宣统《甘肃新通志 》 写道 : 黑松林山 , (古浪)县东南三十里 ,上多松 ,今成童矣. 松山地方原 山 上山下布满松柏 ,至清末 虽变为良田 ,而松山之名犹 未改也 [15 ] . 《 张掖县志 》 载 ,嘉庆时八宝山森林 被奸 闲借采铅名义 ,大肆砍伐 .曾颇有名气的焉支山 (今甘 肃山丹县南的胭脂山 ,又名大黄山 ) ,其永昌部分乾隆年 间尚 林壑茂美 ,嘉庆二十一年 (1816年 )成书的《永昌 县志 》 则称 : 又名青松山 ,向多松 ,今樵采殆尽. 到了清朝末年 ,祁连山林草破坏更甚.地方志记载 : 甘肃多山 ,山多产林.自昔省山启辟 ,采山耕山者人岁 增多 ,林日减少. [16 ] 德国人福克《西行琐录 》 言其于光 绪六年 (1880年 )所见 ,人们 每于八九月进 (祁连 )山打 猎 ,获禽无算 [17 ] .陶保廉于光绪十七年路过河西走廊 , 见 甘州少雨 ,恃祁连山积雪以润田畴 ,而今山中林木 因设立电线 ,某大员代办杆木 , 遣兵刊伐 ,摧残太甚 ,无 以荫雪 ,稍暖遽消 ,即虞泛滥 ;

入夏乏雨 ,又虑旱 [18 ] . 陇东地区大名鼎鼎的平凉崆峒山 ,明万历年间仍以

9 2

1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