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施信荣 | 2019-12-22 |
一、个人信息 姓名 庞雄奇 性别 男 出生年月日 1961-08-15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党派 中共 出生地 湖北省 咸宁市崇阳县 籍贯 湖北省 咸宁市崇 阳县 专业 油气地质与勘探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工作单位与 行政职务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二、主要学历(6 项以内) 起止年月 校(院) 、系及专业 学位1978年10月至1982 年07月 江汉石油学院勘探系石油地质专业 学士
1982 年07 月至
1985 年07月 大庆石油学院勘探系石油地质专业 硕士 大庆石油 学院 勘探系 石油地质 专业
1988 年09 月至
1991 年10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系石油地质专业 博士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 源 系石 油地质专业
三、主要学术经历(10 项以内) 起止年月 工作单位职务2017年03月至今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校学术委员会副主 任2005 年05 月至2017 年03 月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副校长;
油气资源 与探测国家重点实 验室学术委员会委 员2001 年01 月至2005 年05 月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教育部
211 工 程建设地球科学学 科(北京)负责人
1998 年01 月至1998 年03 月 美国丹佛PRA 公司 培训学习
1997 年09 月至2001 年09 月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盆地与油藏研究中 心副主任/主任
1995 年02 月至1996 年03 月 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 访问学者(国家基 金委跨世纪学科带 头人留学基金)
1991 年10 月至1995 年02 月 大庆石油学院 教研室主任、研究 所副所长
四、重要学术任(兼)职(6 项以内) 指在重要学术组织(团体)或重要学术刊物等的任(兼)职 起止年月 名称职务2014年09月至 今 国家科技部 国家 十三五 科技创新资源领 域专项规划编制 专家
2012 年01 月至
2018 年12 月 国家科技部 国家
863 项目油 气勘探开发领域 召集人兼主题评 审专家
2015 年01 月至今 中国地质学会 理事,非常规油 气专业委员会副 主任
2012 年09 月至今 中国石油学会 理事,石油地质 专业委员会副主 任2014 年06 月至
2016 年12 月 中国石油与化工联合会 国家十三五油气 勘探开发领域技 术预测研究首席 科学家
2003 年09 月至
2017 年12 月《Petroleum Science》 SCI 收录期刊 主编
五、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主要成就和贡献(3000 字以内) 成就概要: 庞雄奇教授
30 多年来一直从事油气藏形成与分布定量研究.
在跨世纪学 科带头人出国留学基金和国家
973 项目等
71 项课题 (附4-3) 资助下发现了
3 类10 种油 气门限,创立了
3 套油气门限控藏理论模式,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应用到国内外多 个盆地和探区(附4-3) ,为发现塔里木迪北气田、渤海湾八面河南坡油田、马达加斯加 MHB-1 气田等提供了理论支撑,应用期间为相关油田公司油气储量快速增长、我国西部 叠合盆地深层油气勘探走在世界前列以及近
10 年探井成功率不断增高做出了贡献(附6-3) .出版了油气排运门限、成藏门限、分布门限及研究方法和应用成果专著
16 部,发 表主要论文
133 篇(附4-1) .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 SCI 论文
57 篇、他引
834 次, 中文 EI 论文
38 篇、他引
1741 次;
CSCD 数据库检索全部论著被他引
1765 次、SCI 和EI 论文被他引
3648 次;
有高被引 SCI 论文(ESI,1%)1 篇和高被引中文 EI(F5000) 论文
2 篇(附5-1/4/5/6) .油气门限概念自提出后日益受到关注,已检索到相关论文
824 篇、词汇
48056 条(附5-2) .应邀在油田和大型学术会议交流成果
69 次(附4-4) 、在 国际 AAPG/SEG-2015 年会上做特邀报告并担任分会主席(附5-8) ;
部分成果被贾承造 院士在第三届 CAPG 大会上介绍并在论文中引用,张厚福/金之钧院士、马永生院士、 Wu Zhiyuan/彭苏萍院士、王涛院士(俄) 、中石化总地质师蔡希源等以及犹他大学、优 尼科公司、雪佛龙公司等机构专家应用相关成果或在论著中引用(附5-10/11) ,相关成 果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长期被两所大学使用 (附5-12) ;
中组部特聘海外千人计划专 家刘可禹研究员公开发文对油气门限控藏研究予以高度评价(附5-3) 、 《石油学报》组织 出版了 油气门限控藏 专辑 (附5-9) . 获第一发明人专利
16 项、 软件著作权
10 项 (附 6-2) ;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R8)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R3) 、国家优秀发 明专利奖
1 项(R1) 、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11 项(7R1) 、2017 年获第
15 届李四光地 质科学奖―科研奖(附6-1) . 成果 1:发现了
3 种油气排运门限,建立了油气聚散平衡模式,为资源领域预测与 剩余资源潜力评价开拓了新途径. 油气排运门限系指油气生排运聚过程中的临界条件.发现盆地演化中存在源岩排烃 门限、油气运聚门限、成藏规模门限并阐述了关联性与控藏特征(附4-2-1) :提出用排 烃门限判别有效源岩并研发应用技术(论著 1;
专利 1) ;
提出用聚集门限判别有效成藏 体系并研发应用技术(论著 2;
专利 2) ;
提出用规模门限判别有效资源并研发应用技术 (论著 3;
专利 3) .创新成果修正了长期以来基于残留有机质判识有效源岩和评价资源 潜力的逻辑缺陷,解决了资源领域预测遇到的普遍性难题(附5-3) .1999~2003 年被江 汉油田用于八面河探区,确定油气来源于进入排烃门限的成熟烃源岩,评价了剩余资源 潜力并指明勘探方向, 为探井部署和发现
3 个超
1000 万吨油藏提供了理论支撑, 获省部 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奖8) ;
1999~2003 年被胜利油田用于济阳坳陷(附4-2-16) ,划分出
28 个成藏体系并优选出
8 个, 为探井部署和探明 2.28 亿吨储量发挥作用, 获省部级科技 进步一等奖(奖10) .在中国东部盆地推广应用,预测出剩余资源领域并指导隐蔽油气 藏勘探,为探井成功率提高 20%做出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奖2) . 成果 2:发现了
3 种油气成藏门限,划分了三个油气动力场并建立了控藏模式,为 油气藏类别预测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油气成藏门限系指油气藏形成分布的动力学边界.较系统地剖析了国内外已发现油 气藏分布特征并揭示了成因机制(附4-2-7) :发现含油气盆地存在浮力成藏下限、油气 成藏底限、源岩供烃底限,划分出
3 个油气动力场并建立控藏模式(论著 4;
专利 4) , 揭示自由场内形成常规油气藏、局限场内形成致密油气藏、束缚场内形成源内超致密油 气藏,阐述了不同动力场控藏特征并提出预测方法(论著 5;
专利 5) ;
研发了不同类别 油气藏预测评价关键技术(论著 6;
专利 6) .创新成果阐明了不同类别油气藏差异性与 关联性及发育规律,经包括
7 位院士在内的
15 人专家组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附6-3-6/7) .2006~2016 年被中石油应用于塔里木盆地(附4-2-13) ,识别出三个成藏边界 并划分动力场, 预测了最有利成藏领域和区带, 为发现迪北气田和新增
4772 万吨储量发 挥指导作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奖6) ;
为10 年间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油气 储量快速增长和探井成功率由 35%提高到 57%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获省部级科技进步 一等奖(奖5) .塔里木盆地深层油气勘探结果证实了油气动力场控藏模式的可靠性并展 现出广阔应用前景,庞雄奇教授因此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科研奖(奖1) . 成果 3:发现了
4 种油气藏分布门限,创立了功能要素组合成藏模式,为成藏区带 预测与钻探目标优选提供了理论指导. 油气分布门限系指油气藏形成分布的临界条件.研究发现了烃源灶、储层相、封盖 层、低势区四个关键要素的控油气分布门限与组合成藏规律(附4-2-2) :揭示了四要素 控藏机制并认识到它们相互独立且对成藏必不可缺(论著 7) ;
提出了四要素控油气分布 门限的判别标准和表征方法 (论著 8) ;
厘清了四要素控油气藏分布的差异性与关联性 (论著9) ;
总结了四要素时空组合成藏规律(论著 10) .基于要素组合研发了成藏层位、成 藏期次、成藏区带预测评价关键技术(专利 7/8/9/10) ,为成藏研究从定性分析向定量预 测跨越创造条件, 避免了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 提高了研究成果精度 (附5-3) . 1996~2001 年用于大中型油气田成藏模式研究, 揭示出大中型油田和气田分别分布在源灶中心 50km 和100km 以内,预测潜在有利区分布在
2 倍源岩排烃半径范围内,获国家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