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ZCYTheFirst | 2019-08-28 |
6 月3日电(记者林嵬 、 宋晓 东、于文静)5 月末, 产粮大省河南进入了忙碌 的夏收时节.
在河南省唐河县焦庄村, 身穿黑色 连衣裙、 灰色高跟凉鞋的农民郭改声, 轻松地挥 动铲锹平整晾晒的麦粒. 在她身后,
60 多亩麦 田静静地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金色―― ― 除了 几台收割机紧张地穿梭作业, 广袤的田地看不 到几个劳作的农民. 近年来, 每逢种植或收获高峰期, 在河南、 河北、 山东、 安徽等粮食主产区, 越来越多出现 类似 农忙不见人 的场景, 与城市人心目中忙 碌辛劳的抢种、 抢收画面大相径庭. 今天谁在种粮? 未来谁当农民? 手拿着镰刀没活儿干 , 农忙 不见人 在多地成常见画面 河南省新蔡县砖店镇的一片麦田旁,
63 岁 的农民陈来背着手, 在女儿陈小兰的陪伴下眺 望远处隆隆作响的收割机. 前几天, 陈来把腿摔 伤了, 陈小兰从广州匆匆赶回来帮父亲收麦子. 可没想到, 还没赶到麦地, 家里的
13 亩小麦已 经快收完了. 现在全部机械化, 收麦真是用不上人了. 陈小兰拿着镰刀本想收一下机器到不了的边角 地, 没想到收割机一溜烟收得干干净净. 而且, 小麦在地头就卖给粮食经纪人换成了钱, 令她 感慨不已. 事实上, 无论春耕还是夏收、 秋收, 当下农 田里看到的都是现代化的农机具, 耕、 耙、 耖 这些老农具都成了稀罕物. 还有比陈来家更轻松的. 周口市的农民于 德军全家都在湖北打工, 家里的
8 亩地托管给 了一家农机合作社. 一亩地支付
400 元, 合作社 便提供从种到收全程服务. 于德军连老家都没 回, 地里的小麦不仅亩产稳超
550 公斤,
8000 来块的小麦钱也直接打到了他的银行卡上. 如今, 农忙不见人 在全国多地成常态. 在 新疆, 春耕春播的农忙时节, 田间地头看不到 几个忙碌的农民, 取而代之的是用上了北斗 导航播种的 智慧农机 ;
在山东, 一个种粮大 户利用收割机,
3 天就能收完
560 多亩小麦;
在河北, 收割机进度飞快, 而且作业数据可实 时传输到农机合作社负责人手机上. 农业农村部统计显示,
2018 年麦收, 大 规模小麦跨区机收从启动到进度过
8 成仅用 时17 天, 有5天日机收面积超过
2000 万亩, 创历史新高. 今年, 农业农村部预计全国将有
1630 万台农业机械投入 三夏 生产, 其中联 合收割机
64 万台, 跨区作业联合收割机
27 万台. 麦假 成历史, 农业 机器换 人 进程加速 在基层农业部门工作
35 年的任希山还 记得, 直到上世纪
90 年代末, 每到麦收, 农村 学校还有 麦假 , 不少单位和企业也会放假 让职工回家收麦. 夏忙不算忙, 麦忙累断肠.
58 岁的农 民秦小凤回想起从前麦收的场面, 苦和累涌 上心头. 秦小凤说, 要收麦了, 天大的事都得 往后放一放, 全家每天早上
4 点下地一直干 到天黑, 连收割带播种得一个来月. 近年来,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 农村劳动力 大量转移,
60 后农民逐渐老去, 农村面临
70 后不愿种地、
80 后不会种地、
90 后不提种 地、
00 后从未下过地 的问题. 通过大规模 机器换人 , 我国农业不仅缓解了劳动力不 足的问题, 而且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 我国农 业生产已从主要依靠人力、 畜力, 转向主要依 靠机械动力, 进入了机械化为主导的新阶段.
20 多年来, 中国小麦主产区完成了全程 机械化的历史性跨越. 从南到北, 农机手利用 农时差 , 创造出 跨区联合作业 模式, 开辟 出巨大的农机服务市场. 传统小麦生产从播种到收获, 要历经耙 压、 施肥、 除草、 浇水、 收割等
22 个生产环节, 现在基本所有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替代. 河 南省许昌市建安区陈曹乡尚庄村党支部书记 尚水旺算过一笔账, 如果
8 个小时计 一个 工 ,
20 年前, 收6亩麦子得投入百十个工, 现在只要十二三个工. 同时, 小麦亩产却从过 去的
300 多公斤提高到
500 公斤以上.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2017 年全国人均粮食产量为 477.21 公斤, 比2007 年的 382.54 公斤增加了近
95 公斤. 未来的 种粮人 长啥样? 于培康是河南一家种植专业合作社的 理事长. 他掰着手指头算账: 与农民传统的 分散种粮相比, 合作社规模化托管, 平均一 亩地一季种植成本能减少
100 元, 粮食亩产 能提高近
50 公斤. 投入更低、 产出更高, 粮 食质量还有保障. 从10 年前开始流转土地种植粮食, 到现 在把更多的精力转向托管服务, 给农民打工、 为种粮服务, 于培康的合作社托管土地已经 覆盖了周边
4 个乡镇的
60 多个行政村, 面积 超过 2.5 万亩, 预计到今年底能达到
5 万亩. 此外, 一些接受良好教育的年轻人成为 现代 新农人 . 河南省郸城县
90 后年轻人左 明飞, 与22 个回乡创业大学生组建 大学生 创业联盟 , 主攻农业现代化种植. 于培康和左明飞这样的 新农人 和农业 社会化服务组织, 正成为从事和服务粮食生 产的主体. 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 司长张天佐说, 到今年
4 月底, 依法登记的 农民合作社达到
220 .
7 万家, 成立联合社
1 万多家, 辐射带动全国近一半的农户, 为成 员提供农资供应、 农机作业、 技术信息等统 一服务的合作社占比达到 53%. 小麦专家郭天财说,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 指出, 要推进农业全程机械化, 培育家庭农 场、 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 加强面向小 农户的社会化服务, 规模化、 集约化、 机械化 道路是未来中国农业的方向, 粮食产量和农 民收入都将进一步提升. 夏收 农忙不见人 , 种粮人 在哪里?
2019 年6月4日星期二 责任编辑 完颜文豪 正值盛夏, 又到了葡萄成熟的季节,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 盟突泉县突泉镇新生村葡萄园大棚内, 茂密的葡萄藤枝上 挂满了一串串葡萄. 任月娥在葡萄大棚里忙里忙外, 今天气 象部门请来的大专家要来葡萄园进行现场技术指导, 能在 现场向大专家 取经 , 这对她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 任月娥种了
3 个葡萄大棚, 品种有十几种, 每年
3 个葡 萄大棚能让她们家增收二三万元, 可对于她来说, 这笔收入 比预想的要低. 种好了每棚葡萄收入应该是
5 万元左右, 主要还是培育技术有不足, 管理跟不上. 任月娥说. 来任月娥葡萄大棚指导的是宁夏气象科学研究所研究 员张晓煜, 常年从事葡萄种植技术与气象研究工作. 我的这个葡萄怎么长得这么小? 我这个棚是不是建 得太高了? 任月娥把多年的疑问一口气问了出来. 你这个葡萄补水过多 , 水多了也不利于葡萄生长 . 培育葡萄尽量不要在主藤枝上培育, 在分藤枝上培育, 才 能保持葡萄藤蔓的营养. 大棚确实有点高, 如果遇见大风 大雪天气, 可能倒塌, 最好改一下. 张晓煜一一作答. 在现 场, 张晓煜还给任月娥挑出了其他几个葡萄种植技术问题. 新生村的农民从
2009 年就开始发展葡萄种植产业, 村 民先是种田园裸地葡萄,
2012 年突泉县鼓励农民搞设施农 业, 新生村的家家户户盖起大棚种冷棚葡萄. 近年来, 村民 听说暖棚葡萄产量高, 成熟早, 价钱还高, 有条件的村民把 冷棚改成了暖棚. 过去, 我们种葡萄都是靠经验, 看老天, 技术不过硬, 产量也不多. 村民贾楠说. 贾楠听说村里来了大专家讲课, 一早就来到活动现场. 我 们家种着
5 个葡萄大棚, 对于我们来说, 种植技术与葡萄产量 息息相关, 同时气候条件也与葡萄产量密不可分. 贾楠说.
2016 年一个盛夏的夜晚, 新生村突然下起了冰雹. 由于 没有提前得到气象预报, 一场冰雹把村民的葡萄破坏得满目 疮痍. 好在, 从2017 年开始, 气象部门每天为我们推送精准 气象预报, 大家根据天气预报提前做好防范工作. 贾楠说.
2016 年,中国气象局定点帮扶突泉县 , 不仅推送精准 气象预报服务, 提供农田气象科学管理, 还请多名知名的气 象、种植专家为农民答疑解惑. 目前我们村有
64 户农民种 葡萄, 相信在气象部门帮助下, 我们的葡萄大棚不仅能增产 量, 还能提高质量. 贾楠对自家的葡萄产业充满了希望. (记者哈丽娜)据新华社呼和浩特
6 月3日电 专家进园新华社济南
6 月2日电(记者王阳) 咚咚 咚, 咚咚锵…… 还没走进山东荣成市王连街道 客岭村, 记者就被一阵锣鼓声吸引. 这是村锣 鼓队正在文体活动室演奏客岭大鼓. 客岭村党 支部书记朱衍辉说, 农闲时, 乡亲们都会聚在 一起, 敲锣打鼓, 热闹热闹. 然而, 一年多以前, 这个拥有
570 多户村 民、
6000 多亩土地的村子, 却还不是这番热闹 景象, 甚至被人戴上 软弱涣散村 的帽子. 由于 村里人口占比最多的刘姓有着
600 年宗族史, 客岭村也被当地人称为 客岭刘 . 作为威海市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派驻的村党支部书记, 去年
2 月初到时, 朱衍辉吸了一口凉气: 村集体 收入入不敷出, 村委办公室只有个破旧的办公 桌. 上任第二天, 他就拿起笔, 夹上本, 走进村 民家里, 希望听到村里概况. 可还没走访几 户, 村民的回答就让这个激情满满的新书记 直挠头. 单刀直入、 一板一眼的提问, 得到的 答案往往是 差不多 就那样 . 他这个 外人 怎么也进不去. 再三碰壁后, 朱衍辉撂下笔、 放下本, 村 里哪人多, 他就往哪去. 村委墙根下、 修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