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JZS133 2019-08-28
环评提质增效是生态环境领 域 最多跑一次 改革的重要组成 部分.

近年来, 各地生态环境部 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 以加强对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监督管理, 规范环评机构从业行为.但笔者 通过对基层环评中介机构的调研 发现, 一些环评编制单位不同程 度存在管理混乱、 人员挂证、 机构 借证等乱象.尤其在环评报告编 制质量、 环评编制费用、 报告编制 周期等方面的问题突出, 亟待重 视规范. 首先,编制质量良莠不齐.据多名环评行业知情人士透露, 一份几百页的环评报告, 有的是 一个人坐在家里两天编完, 有的 甚至直接交给大学生 枪手 代为 完成.环评从业人员对环评报告 质量不负责任的行为, 直接导致 提交生态环境部门审核的环评文 件不合格, 需要不断退回修改, 增 加了生态环境部门审批人员的工 作量, 影响环评审批通过率.据 浙江省衢州市生态环境局龙游分 局审批科统计, 一份环评文件从 环评单位提交开始, 至少需要经 过1次审核修改, 质量不好的环 评文件最多需要经过

3 次审核

4 次修改才能顺利上报审批.2018 年龙游分局全年环评文件退件

8 件, 退件率 8.6%. 其次,编制费用居高不下.2015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放开建设项目专业 服务价格的通知》 , 放开现行实行 政府指导价管理的

5 项建设项目 服务价格, 实行市场调节, 其中包 括了环境影响咨询服务收费.但 是笔者在调研中发现, 目前, 环评 报告编制费用偏高的问题在一些 地方仍然存在.比如, 在龙游县 中介市场内,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表项目收费在

7000 元-10000 元, 报告书项目收费在

5 万元以上, 复杂的项目高达几十万.而普通 的登记表备案项目若委托给中介 机构,也需要收300 元-500 元.同时, 一些地方 区域环评 改革 降费效果不显著.以龙游县经济 开发区为例, 龙游县经济开发区 自2018 年6月实施 区域环评+环境标准 改革, 改革实施区域内 的建设项目环评报告, 可根据 区 域环评 进行内容简化降级, 从而 实现环评降费.但目前环评单位 针对 区域环评 改革项目降费并 不显著, 基本降费在 5%左右, 有 些甚至不降费. 再次,编制周期冗长烦苛.环评编制时间过长, 大部分是建 设单位环评文件编制时间长造成 的,属于建设单位的市场行为.据环评中介机构相关从业人员反 映, 影响编制时间的因素很多, 一 方面, 取决于项目的复杂程度和 报告编制环评机构的工作能力. 一般报告表项目从立项到编制完 成需要

1 个月-2 个月, 而报告书 项目根据实际情况短则数月, 长则1年-2 年才能完成编制报批.另一方面, 环评中相关附件文件的办理也需要耗费一定时间,总量平衡文件、危废协议、预审表等附件的办理拉长了环评编制时间,这都与目前各地大力优化营商环境的大背景有所 相悖. 最后, 一些编制机构以价取 胜.由于企业主环境意识的缺乏, 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中介机 构存在以价取胜的问题.根据龙 游分局对12 家环评中介机构进行的 四色 考评结果显示, 有3家被评为蓝色, 即信用优 秀环评机构;

其余9家为黄色,即信用良好环评机构.评分高的环评机构,环评报告质量高、编制快、服务好,但费用也相对较高.但一般的建设单位在选择环评机构的时候并不会特别考量环评机构的综合素质,而是单纯追求低价格,进而选择一些质量不好、评分低下的环评机构, 加剧环评中介机构市场劣 币驱除良币效应, 严重影响环评 服务质量. 针对以上突出问题, 笔者建 议采取以下措施规范环评中介机 构市场, 消除环评审批堵点.一 是严格执行环评机构信用考核制 度, 公开考核结果, 让企业主选择 环评单位的时候有指向性.二是 生态环境部门通过约谈等方式, 引导中介机构降低服务收费, 切 实减轻企业负担.加大 最多跑 一次 改革力度,进一步优化流程、 简化手续、 容缺受理, 缩短总 量文件、 预审表等文件的办理时 限.三是增强企业主生态环境意 识, 普及环评法, 让企业主提高对 环评单位的要求. 作者单位: 浙江省衢州市生 态环境局龙游分局 为深入推进 放管服 改革, 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浙江、 湖 北等地努力探索, 创立了基于区 域评价的 标准地 改革制度. 标准地 是指在完成相关区 域环境影响评价、 节能评估、 水土 保持方案、 安全风险评估等基础 上, 带着固定资产投资强度、 容积 率、 环境标准、 安全标准、 能耗标 准等基本指标出让的国有建设用 地.从实践来看, 标准地 重点 选择在工业园区、 开发区、 产业聚 集区、 特色小镇等区域, 用地类型 包括工业类、 仓储类、 研发总部和 商贸服务类用地等. 标准地 工 作流程为: 事先作评价、 事前定标 准、 事中作承诺、 事后强监管. 标准地 改革制度着眼于为 企业减负和政府服务提速增效, 通过压缩行政审批流程, 大幅提 高了部门行政审批效率, 受到企 业和地方政府青睐.同时, 标准 地 制度通过高标准遴选入驻企 业, 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 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激发了市场 主体活力, 有利于培育和壮大高 质量产业集群.在 标准地 控制 指标体系中, 环境标准最为复杂, 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 标准地 环境标准包括空间准入标准、 污 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质量管控标 准和行业准入标准. 标准地 制度为地方经济高 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助推, 但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 标准地 制 度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存在一 些问题, 需要引起重视. 一是依托区域评价简化或取 消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做法不符 合国家现行环评制度. 标准地 制度虽然吸收了战略环评、 区域 规划环评、 行业准入政策等宏观、 中观成果, 但缺乏与现行环评制 度的深入对接.由于区域环评无 法准确确定建设项目排污情况以 及环保设施设计规模、工艺、布局、 风险防控、 清洁生产等要求, 因此不能取代建设项目环评.通 过区域环评简化或取消建设项目 环评审批, 易造成建设项目环境 管理缺位, 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 破坏不可控. 二是环境标准体系欠完备. 标准地 制度虽然对出让地空间 及行业准入、 污染物排放及环境 质量提出了约束要求, 但缺少对 入驻项目绿色发展水平的指引, 缺乏对土地自身条件和管理水平 的绿色考核.同时, 政策性奖补 绿色导向不够. 三是实行工业园区、 开发区 全覆盖, 易造成建设项目环境监 管简单化 一刀切 .工业园区不 同行业之间、 同一行业不同企业 之间, 在资源消耗、 污染物排放、 风险防控和环境治理投入上存在 较大差异, 采用同一化 标准地 管理制度, 难以满足不同行业企 业环境差别化监管的需要. 四是存在弱化生态环境部门 环境监管职能的风险.行政管理 程序的简化提高了审批效率, 但 也可能降低项目事前、 事中监管 力度, 存在部门管理弱化、 过程监 管缺失风险, 造成粗放式管理, 增 加环境事故风险和事后补救成本. 五是放大了企业环保失信风 险隐患. 标准地 出让采取业主 承诺制, 环境标准落实效果较大 程度上取决于投资方环保法律意 识、 社会公德、 企业家自律及专业 技术水平.投资主体一旦出现环 保失信行为, 将可能造成资源浪 费、 环境破坏, 为后续监管、 整改和 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带来较大难度. 那么, 如何健全 标准地 环 境管理制度, 筑牢绿色发展基石, 笔者有以下建议. 第一, 在符合现行环保法规 的前提下, 按照宽严结合、 松紧有 度的原则, 实行不同行业弹性管 理.笔者认为, 建设项目环境管 理不能仅限于标准管控, 有的项 目建设及运营的过程监管更为重 要.坚持简政放权与依法行政相 统筹, 提速增效与重点监管相结 合, 在符合现行环境法规制度的 前提下研究确定环保行政管理简 化事项.针对环境影响程度、 风 险大小和区域环境敏感性差异, 实施不同行业松紧有别的弹性管 理, 对能够 松绑 的行业和事项 松绑 , 不能放松要求的行业和 不能弱化的事项严格审批程序, 从源头杜绝出现监管真空. 第二, 坚持高质量发展的目 标导向, 健全绿色标准体系, 引领 区域经济体绿色发展. 标准地 环境准入标准应显著区别于普通地,通过建立高起点的 绿色标准体系引导 和提升行业绿色化水平.在现有标准基础上,建议重点从以下方面完善: 着力提升出让地资源高效集约利 用水平;

引入清洁生产标准, 强化 建设项目工艺技术低污染、 低排 放、 绿色循环和环境友好型引导, 对项目环境风险防控和环境管理 水平提出高要求;

保障区域环保 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运维服务高 质量, 杜绝把未规划配套基础设 施的用地纳入 标准地 ;

实行高 标准环保奖补政策, 增强对投资 主体的吸引力.将最生态、 最优 质、 最先进、 最安全的产业聚集于 标准地 , 引领区域经济体高质 量发展. 第三, 科学设定 标准地 制 度适用区域和行业领域.在用地 总量中,结合行业类别、资源消耗、 环境风险、 安全隐患等因素, 合理划定 标准地 范围, 分期规 划、 有序拓展, 重点布局污染小、 环境风险易控、 安全系数高、 投资 回报稳定的产业规划区.对 标 准地 出让的项目类型 (特别是工 业类) 要有选择性,切忌大包大揽, 搞简单化 一刀切 .地方政 府需细化行业分类, 深入研究哪 些行业适合纳入 标准地 , 建立 行业准入清单. 笔者认为, 商贸服务、 总部研 发、 低风险仓储类等登记表等级 项目最适合 标准地 出让模式;

社会公益事业、 服务业、 环境治理 业、 市政基础设施业、 能源及水资 源供应业以及无污染、 低污染、 低 环境风险的轻工业等具备简化环 评审批程序的项目适宜纳入 标 准地 .积极探索特定区域 (如自 贸区、 特色小镇) 项目环评审批简 化机制,并与 标准地 制度相统 筹.化工、 医药、 冶金、 建材、 危险品 生产及仓储等行业中环境影响程 度大、 风险高的项目则不宜纳入. 第四, 分类管理, 全程介入, 抓准抓实 标准地 出让项目环境 监管.结合行业类型、 环境影响 程度、 风险大小、 区域环境敏感性 等因素对建设项目实施分类管理.对简化和豁免环评审批及验 收的建设项目, 要强化事前提醒 和事中事后监管, 比如事前告知 企业环境标准、 环保设施清单及 环保技术规范;

事中督促建设单 位落实 三同时 制度, 在部门联 合验收阶段开展环保设施核检, 在项目运营期强化日常执法检查, 实现入驻企业全过程环境监 管.对于中高污染、 中高风险、 生 态扰动大、 区位环境敏感类项目, 即使出让 标准地 , 也应严格执 行环评审批、 三同时 验收、 总量 控制、 排污许可等制度. 第五, 健全 标准地 制度风 险防范机制.开展 标准地 风险 预评估, 科学预判和防范环境监 管缺失风险、 企业环保失信风险、 生态环境安全风险.针对性制定 监管缺失风险防范和补救措施, 避免出现粗放式管理和制度空白.在标准体系中提高投资主体 环保信用评价权重, 禁止准入环 保警示、 不良企业.强化对项目 环保设施规范化建设的过程监管 和指导, 从源头化解生态环境安 全风险. 作者单位: 湖北省宜昌市环 境保护研究所 夏季麦收禁烧是一项系统 性工作, 难度大, 制约因素多, 基层为了禁烧工作费心尽力. 笔者在多地走访发现, 近年来, 禁烧令 的执行与督查愈发严 格, 基层政府、 生态环境系统一 线工作人员一直在努力, 通过 责任状、 罚款甚至拘留、 问责等 手段进行整治.但夏季麦收期 间仍然有人焚烧秸秆, 仍有很 多一线监管人员因禁烧不力受 到问责. 难道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 秸秆焚烧问题?笔者为此收集 了一些农民及一线监管人员的 建议: 变用力堵为提前疏, 夏季 麦秸焚烧的顽症应在春季提前 做好防治. 以笔 者所在的苏北新沂市为例,新沂是江苏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全 市共有93.5 万亩小麦,禁烧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以前每年夏收 如临大敌 .针对禁烧工作建立市、部门、镇、村、组五级禁烧体系, 市生态环境局一共

90 多人,禁烧期间,70 人扑到田间地头,全天候巡逻督查.但2015 年、2016 连续两年还是被江苏省生态环境厅认定为 第一把火 , 相关责任人均 受到处理. 为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新沂市采取了更精细的顶层设 计, 麦收之前建立完善以秸秆 收储运转中心及利用主........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