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会说话的鱼 | 2019-12-28 |
第一个榜样是汪尔康和董绍俊这对院士老夫妻, 他们堪称业内的 神雕侠侣 , 为我国基础化学事业发 展作出重要贡献. 今年的除夕夜晚, 晚上八点多, 在中科院长春应化 所的办公楼, 汪尔康和董绍俊仍在坚守工作. 这已经不 是两位老师第一年守在办公室里过新年了. 因为听说 前些年一个除夕, 老两口办公室亮灯的照片在朋友圈 里广泛流传, 所以今年, 我也跟着他们去体验一个不一 样的除夕夜晚. 记得当天, 两位老人上午准时上班, 中午吃一口工作 餐, 然后一忙就到了晚上. 他们的电话会不时响起, 有外 地的学生向他们拜年的, 也有本地的学生想来探望的, 他 们都表示了感谢, 挂了电话继续工作. 到了晚上, 他们分 别在各自的灯下阅读文献, 偶尔会起身到对方的办公室 相互探讨. 那时候已经是晚上九点多, 大家应该在看春晚、 包 饺子, 可是办公室里面静谧的没有声音. 我们总是会探 索和追寻, 科学家精神是什么? 经过这一晚, 让我明白, 科学家精神也许答案就在每个勤勉的夜晚. 第二个榜样叫黄大年, 我国杰出的战略科学家, 他的 英年早逝让很多人落泪, 他的精神却让无数人奋起. 通过采访我发现, 在黄大年老师去世一年后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踏上黄大年工作过的这片热土, 把 驰骋的爱国之情、 报国之志融入到了创新工作中. 崔军红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 但她在 美国一手创办水下传感网络实验室, 是国际公认的 智慧海洋实验室中的 NO.
1 .
2016 年, 作为国家千 人的她来到吉林大学, 创办了智慧海洋研究中心. 在对黄大年精神的采访调研中, 无数像崔军红 一样的科研人员让我印象深刻, 年近六十的国家千 人杨春才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 回吉林后每 天吃住都在实验室, 像年轻人一样 玩命 ;
在美国拥 有多项发明专利的国家千人张立华在吉林创办了研 发人工智能的公司, 举家回到国内…… 他们纷纷告诉我, 在国外功成名就是实现小我, 为国家做事才能实现大我. 心有大我的人生才更幸 福. 国家才是他们唯一的信仰. 第三个榜样叫南仁东, 也是著名的天眼之父. 虽然在南仁东老师生前, 我没有采访过他, 但在 去年
9 月, 我走进了南仁东亲弟弟家里, 听他的至亲 讲述了哥哥无限广袤的人生. 在清华大学毕业后, 南仁东在多个国家担任客 座教授, 那时候很多国家向他抛出橄榄枝, 但他说 知识没有国界. 但国家要有知识 , 毅然选择回国做 研究, 还带回了一个野心勃勃的目标: 既然发达国家 的科学家提出要建设射电望远镜, 我们中国也建, 而 且要比他们做的更好. 从此, 南仁东就为天眼着了魔. 为了选址, 他用 了11 年, 几乎踏遍了西南山区的所有洼地. 他就是 为了这个项目而生的. 这是他很多学生对他的评价. 可是对家人而言, 南仁东却觉得亏欠太多. 我 们不了解他 . 这是我在辽源采访南仁东的家人时, 他们说的最多的话. 因为工作太忙了, 南仁东很少和 家人团聚, 就连春节中秋节都几乎在工作岗位上. 为了节省时间, 他几乎靠泡面充饥, 家里堆的都是 过期半年以上的食品. 让我最难忘的故事, 就是他一次 回辽源, 弟媳给他做了一顿饭, 他吃的像个孩子一样, 狼吞虎咽的. 家里人看不过去问他, 你都是这么大的 科学家了, 也不缺钱, 干啥总在山里折腾, 值得吗 , 他 突然停下筷子, 陷入沉思, 只说了三声 值, 值, 值 . 如果再回到一开始的问题, 我想说, 这些科学界 的泰山北斗毕生求索、 呕心沥血, 为的是创造一个跑 得更快的中国, 从他们身上, 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人生 和风骨. 我愿意做一个记录者, 记录他们用毕生探索 和全部心血所创造的中国速度.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 然心向往之. 高山 榜样在前, 我亦不敢懈怠 孟含琪 (左) 在吉林大学采访中科院院士徐如人. 张旭东(山东分社) 我想从中国载人潜水器 蛟龙 号在西南印度洋 第100 次下潜遇到的险情说起. 当时, 蛟龙 号母船上的起吊装备突发故障, 液压 马达外侧爆裂, 蛟龙 号和三名下潜人员危在旦夕! 面对险情 , 蛟龙 号母船轮机长带人迅速开始 抢修. 他们站在摇摇晃晃的吊笼中, 呼吸着从船舶烟 囱飘来的黑烟, 凭着手电筒的微弱灯光, 拆卸下重达
150 公斤的马达, 再更换上备件. 与此同时, 蛟龙 号随风浪飘荡, 海况越来越差, 对三名遇险的下潜人员来说, 每一分钟都是煎熬. 时 间一分一秒过去, 抢修一直进行到凌晨三点多, 起吊 装备再次恢复 神力 , 母船将 蛟龙 揽入怀中! 三名 下潜人员在漂荡了整整
12 个小时后, 终于出舱! 至今, 蛟龙 号已下潜
158 次, 总航程
8 .
6 万海 里, 危险性最高的潜航员团队从
2 人增加至
8 人. 作为分社培养的海洋专长型记者, 近年来, 我随 船参加了 蛟龙 深潜、 向阳红
01 环球科考、 科学 号首探卡罗琳海山等多次远洋科考, 总航程
5 万余 海里, 探秘冷泉、 热液、 海山, 足迹遍及太平洋、 印度 洋、 大西洋. 在海上的
200 多个日日夜夜, 我与追逐 海洋强国梦的科技工作者同吃 、 同住 、 同工作 、 同欢 乐, 记录海洋强国建设步伐中的点滴时光. 四五千吨的科考船在码头显得雄壮挺拔, 但进 入茫茫大洋就像是一片树叶, 显得那样渺小, 人员和 设备安全都要经历重重考验, 这次 蛟龙 遇险只是 其中的惊险故事之一.
2015 年春节前, 向阳红
09 船前往毛里求斯补 给的途中, 遭遇多个气旋夹击, 风力
9 级, 浪高
6 米. 连续多日, 大家被晃得晚上睡不着, 白天没胃口. 同时, 大家隐隐担心船舶安全, 因为这艘船已有三十多 年船龄 , 相当于百岁老人, 能否一直抗住这么大风 浪, 令人心中打鼓. 突然一天凌晨三点多, 刺耳的弃船警报响起. 我 从上铺跃下, 一边穿救生衣, 一边随大家赶往救生艇. 刹那间, 我感觉生命的尽头竟来得如此突然. 值班二 副在确认警报是误报后, 广播进行了通知, 但很多人 当晚都没有再睡, 静静地听着巨浪无情地拍打船体. 去年年底, 我随科考船在南大西洋, 突然一天傍 晚停电了. 这艘船是电力推进, 停电不仅意味着没有 了光亮, 更意味着船舶失去了动力. 此时, 它无法主动 躲避来往船只, 面对大风大浪更是毫无招架之 功……就这样, 我们在房间默默等待了六七个小时, 祈盼人船安全! 除了惊险, 海上科考还有很多惊喜! 去年, 科学 号在卡罗琳海山幸运地抓到了一只萌萌的深海 小飞象, 它摇曳着双鳍, 憨态可掬, 萌化了众人. 这段 视频在客户端 现场新闻 栏目播出后, 瞬间吸引了 百万人次的点击量. 科考中的惊喜, 对单调乏味的海 上生活就像是一顿饕餮盛宴! 大海, 同样给了新闻人 难得的静谧与专注, 魅力十足, 令人着迷!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 让海洋人振奋 不已. 建设海洋强国必须依靠科技支撑, 而海洋科考 则是海洋科技进步的基础―― ― 样品、 数据、 资料, 样 样都需要从一次次科考中获取. 近年来, 一批先进的 海洋科考船投入使用, 让科技工作者不仅告别了渔 船科考、 望洋兴叹的时代, 更让他们感觉到有出不完 的海、 使不完的劲! 科学 号自投入使用以来, 每年出海超过
300 天, 船上不仅有年轻的硕博士生, 还有
60 多岁的老 院士. 为了海洋科考, 有人不能在老人临走前膝下尽 孝, 有人错过了孩子降临的幸福时光, 有人连续出海 半年, 家里人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每一个科考 队员身后都有一个牵挂他(她)的家庭. 中国深度、 中国创造、 中国发现、 中国壮举, 我国 海洋科技工作者的拼搏定会让世界对中国的海洋发 展成就刮目相看! 海洋强国建设吹响了中国海洋事业阔步向前的 号角, 也开启了新华社海洋科技报道的新征程. 我愿 做海洋战线上的一份子, 与海洋科技工作者继续乘 风远航, 逐梦深蓝 ! 遨游大风大浪, 圆梦海洋强国 张旭东随 科学 号科考船在南海采访. 梁建强(湖北分社) 故事, 首先要从一栋房子说起. 那是我在一次调研 途中遇到的一栋房子. 房子的主人是一名贫困户. 如果仅从外观来看, 这个房子并没有任何异 样―― ― 外立面经过了粉刷, 显得很是干净、 整洁. 但走 进屋内 , 却是 内外两重天 的格局―― ― 里面的房间的 墙壁, 并未进行任何粉刷, 土坯裸露, 墙体上的裂痕清 晰可见. 这是一个山区的危房改造的真实样本. 后来, 当地的镇委书记闻讯赶到, 略显肥胖的他一 路小跑, 满头大汗. 他当场表态―― ― 下午就安排工程 队, 把屋里刷好 . 我问他: 之前怎么就没想到呢? 他满脸通红, 说 不出话来. 那天, 我和同事从早上八九点钟进山, 沿着 崎岖的山路一路访贫, 直到晚上九点多钟才吃上饭. 一 路上, 看了很多实情、 掌握了不少线索, 写稿早已不是 问题. 心里, 却始终是沉甸甸的―― ― 形式主义 、 官僚主义问题的存在, 好政策得不到好 落实, 群众的获得感自然难以保障. 路上, 我也想起, 此前参与的另一个调研. 当时, 接 到群众的反映情况―― ― 有的地方在推进城乡环境整 治、 农村危房改造时, 不考虑客观实际, 而是优先考 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