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木头飞艇 | 2019-07-28 |
2018 年2月目录
第一章 规划背景
3
第一节 发展基础.
3
第二节 突出问题.4
第三节 重大机遇.5
第四节 重大意义.5
第二章 总体思路.6
第一节 指导思想.6
第二节 基本原则.7
第三节 战略定位.7
第四节 发展目标.9
第三章 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空间格局
10
第一节 强化空间功能分区管控
10
第二节 引导人口稳定增长和适度集聚
12
第三节 构建 一带双圈多节点 格局.13
第四章 推进生态共建环境共治.15
第一节 共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15
第二节 实施城市群环境共治
17
第三节 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19
第四节 加强环境影响评价.20
第五章 打造绿色循环型产业体系.20
第一节 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发展
20
第二节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22
第三节 优化产业布局和发展平台
23
第六章 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24
第一节 畅通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24
第二节 强化国家能源基地建设
26
第三节 提升信息现代化水平
27
第四节 加强水资源安全保障
29
第七章 全面提升开放合作水平.30
第一节 深度融入 一带一路 建设.30
第二节 深化全面开放合作平台建设
31
第三节 加强国内区域合作.31
第八章 建立健全协同发展机制.32
第一节 建立生态环境共治机制
32
第二节 建立公共服务协同共享机制
33
第三节 推进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
34
第九章 规划实施.35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35
第二节 推动重点工作.35
第三节 营造良好氛围.36
1 兰州―西宁城市群(以下简称 兰西城市群 )是我国西部 重要的跨省区城市群,人口和城镇相对比较密集,水土资源条 件相对较好,自古以来就是国家安全的战略要地,在维护我国 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大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依据 《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 》 ,制订本规划,作为培育发展兰西城市群的指导性文件. 兰西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甘肃省兰州市,白银市白银区、 平川区、靖远县、景泰县,定西市安定区、陇西县、渭源县、 临洮县,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东乡族自治县、永靖县、积 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青海省西宁市,海东市,海 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贵德县、贵南 县, 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 尖扎县. 总面积 9.75 万平方公里,
2016 年地区生产总值
4874 亿元,常住人口
1193 万人. 规划期限至
2035 年.
2 图1兰州―西宁城市群规划范围示意图
3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兰州―西宁地区位于我国西部腹地,战略地位突出,但发 展底子薄、任务重,经济、民生和生态环保矛盾比较突出.促 进该地区发展,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关系到西部 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要紧抓机 遇、发挥优势、补齐短板,以更大的决心和气力培育发展城市 群.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区位优势明显.地处新亚欧大陆桥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是 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的重要支撑,以兰州、西宁为核心 的放射状综合通道初步形成,座中四联的枢纽地位日益突出, 稳藏固疆战略要地功能进一步凸显. 资源禀赋较好.属于西北水土资源组合条件较好地区,黄河、湟水谷地建设用地条件较好;
有色金属、非金属等矿产资 源和水能、太阳能、风能等能源资源富集,是我国西气东输、 西油东送的骨干通道,也是重要的新能源外送基地. 经济基础较好.石油化工、盐湖资源综合利用、装备制造 等优势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新能源新材料和循环经济基地加快 建设.人口密度达
125 人/平方公里,分布较为密集,高于周边 地区平均水平,兰州、西宁城区常住人口已超百万.科技力量 较强,物理、生物、资源环境研究具有优势. 生态地位突出.处于第一阶梯地形向第二阶梯地形的过渡
4 带,北仗祁连余脉,中拥河湟谷地,南享草原之益,周边有国 家生态屏障,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 潜力在生态,既有承担生态保护的重大责任,也有潜在生态优 势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的良好条件. 经济社会人文联系紧密.各城市山水相依、人缘相亲、民 俗相近,交通联系紧密、人员往来密切、经贸合作不断深化, 文化多源并出、多元兼容、遗存丰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具备推进一体化的良好基础.
第二节 突出问题 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经济总量偏小,人均水平偏低,2016 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40848 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76%.城 镇间发展差距大,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传统产业比重高, 产业链条短、产品层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人才支撑不足, 自我发展能力弱. 中心城市带动能力不强.兰州、西宁城市功能和综合承载 能力不足, 城市病 日益凸显,发展空间受限,综合实力较弱. 中等城市缺位,小城镇数量占比大但发展不足.城镇密度每万 平方公里
24 个,仅为相邻的关中平原城市群的 1/3. 发展短板和瓶颈制约较多.交通、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 建设滞后,骨干路网等级低,城际网络不健全,内通外联能力 弱,路网密度远低于全国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相 关服务业人才支撑不足. 体制机制不活, 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 对外开放程度低,发展的各项基础条件均需大幅改善.
5 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加剧.生态环境本底脆弱,水资源时空 分布不均,土地沙化、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 等地质灾害隐患突出.城市大气污染治理难度大,黄河、湟水 等流域水环境污染亟待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明显.
第三节 重大机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 培育发展兰西城市群提供了全新指引.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 将进一步凸显兰西城市群对维护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独特作 用和战略价值. 一带一路 建设加快推进,使兰西城市群成为 向西开放的重要枢纽和载体,为深化对内对外开放、促进产业 转型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推进新 型城镇化建设,为兰西城市群提升要素集聚能力,培育区域新 增长极提供了强大动力.
第四节 重大意义 培育发展兰西城市群,有利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兰西城 市群位于黄河上游地区,地处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我国北方防 沙带之间,与 两屏三带 为主体的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密切 相关,对保护好 中华水塔 、阻止西部荒漠化地区向东蔓延具 有独特的战略支撑作用. 培育发展兰西城市群,有利于维护国土安全和促进国土均 衡开发.兰西城市群是进藏入疆的 锁钥之地 ,培育发展一批 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对于巩固西部边防、维护国土安 全和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战略意义.
6 培育发展兰西城市群,有利于促进 一带一路 建设和长江 经济带发展互动.兰西城市群是成渝城市群乃至长江经济带连 接欧亚大陆的主要桥梁,通过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可以有效 促进西北西南地区开发开放,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我国向西 开放步伐. 培育发展兰西城市群,有利于带动西北地区实现 两个一 百年 奋斗目标.兰西城市群是西北发展条件较好、发展潜力 较大的地区,促进人口和经济要素进一步集聚和优化配置,有 利于带动周边脱贫攻坚、 促进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第二章 总体思路 培育发展兰西城市群,必须围绕区域使命和总体定位,统 筹国土开发和生态保护, 统筹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 社会稳定, 统筹区域发展和融入国家战略,遵循城市群发展客观规律,走 出一条城市群培育发展的新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为指导, 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 四 个全面 战略布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牢固树立和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为主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着力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 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着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和功能
7 配套,着力融入 一带一路 建设,积极推动高质量、特色化发 展,把兰州―西宁城市群培育发展成为支撑国土安全和生态安 全格局、维护西北地区繁荣稳定的重要城市群.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并全面融入城市群建设 全过程,以理顺资源开发关系为突破口,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收 益共享、成本共担,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共守黄河上 游生态安全. 改革引领,开放带动.加快市场化进程,强化体制机制创 新,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找准开放合作 定位,主动融入 一带一路 建设,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 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强化兰州、西宁的带动作用,提升 辐射周边中小城市功能,体现各城市特色,强化大中小城市和 小城镇产业协作协同,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 的发展格局,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城市群形成发展中 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空间开发管制、基础设施支撑 布局、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促进资源要素充分 流动和高效配置,有效加快城市群建设进程.
第三节 战略定位 着眼国家安全,立足西北内陆,面向中亚西亚,培育发展 具有重大战略价值和鲜明地域特色的新型城市群.
8 围绕上述总体定位,加快在以下发展定位上实现突破: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支撑.围绕支撑青藏高原生态屏 障建设和北方防沙带建设,引导人口向城市群适度集聚,建立 稳固的生态建设服务基地,形成城市群集约高效开发、大区域 整体有效保护的大格局.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努 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切实维护黄河上游生态安全. 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重要平台.支持和推动兰西城市群经 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合理布局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集聚能力 较强的城镇,增强综合承载力和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积极推动 人口经济格局优化,着力推动国土均衡开发,进一步发挥维护 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作用. 促进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支点.依托沟通沿海内地、联通 西部边疆和欧亚大陆的地缘优势,提升参与 一带一路 建设的 能力和水平,重点面向中西亚和东南亚广阔市场,强化国际产 能合作和经贸文化交流,打造高层次开放平台,加快发展外向 型经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支撑西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发挥老工业基地产业基 础较强和资源禀赋优势,加快技术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完善 市场环境,发展特色产业.强化与关中平原、天山北坡、宁夏 沿黄等城市群协调互动,辐射带动周边地区脱贫攻坚,为西北 地区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强的支撑作用. 沟通西北西南、 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枢纽. 发挥区位优势, 推进陆桥通道的功能性调整和结构性补缺,加快建设沟通川渝
9 滇黔桂的综合性通道,积极推进铁路国际班列物流平台建设, 强化兰州、西宁的综合枢纽功能,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 快提升内通外联能力.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2035 年, 兰西城市群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各领域发 展取得长足进步,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战 略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巩固. 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的国土空间开发 保护格局形成,生态空间不断扩大,黄河、湟水河、渭河等流 域综合治理取得重大突破.绿色宜居城镇和森林城镇建设取得 显著成效,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 85%以上,土壤环境风 险得到全面管控.城市群内外生态建设联动格局基本形成,对 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北方防沙带建设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人口集聚能力和经济发展活力明显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取得重要进展,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短板和瓶颈制约得到 有效缓解,创新活力、创新实力进一步提升,市场主体活力增 强,特色产业体系有效构建,人口吸纳能力进一步增强,人口 总量和经济密度稳步提升. 强中心、多节点的城镇格局基本形成.兰州作为西北地区 商贸物流、 科技创新、 综合服务中心和交通枢纽功能得到加强. 西宁辐射服务西藏新疆、连接川滇的战略支点功能更加突出, 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基本建成.中小城市数 量明显增加,城镇密度逐步提升,对周边地区的支撑和服务功
10 能不断加强. 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城市群开放平台作用进一步 发挥, 与周边区域的协同合作能力持续增强, 深度融入 一带一 路 建设,开放型经济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基本建成面向中西亚、东南亚商贸物流 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建立健全.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行 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区域市场一体化步伐加快, 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 防联控联治、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机制不断完善,城市群成本 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不断创新,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第三章 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空间格局 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按照 大均衡、小集中 ,调整和 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第一节 强化空间功能分区管控 按主体功能定位实施分类指导.重点开发区要积极推进产 城融合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适度扩大城镇空间,严格 保护绿色生态空间,强化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农产品主产区 要加强耕地保护,优化农业结构,推动现代农业发展.重点生 态功能区要把增强提供生态产品能力作为首要任务,严控各类 开发活动,因地制宜发展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适宜产业. 细化落实国土空间管控单元.创新差异化协同发展机制,
11 实现主体功能定位在各县(市、区)精准落地.坚持生态优先,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确定生态空间.依次确定农业、城 镇空间范围, 并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城市开发边界. 生态空间、 农业空间原则上按限制开发区进行用途管制,其中生态保护红 线范围内空间原则上按禁止开发区进行用途管制,永久基本农 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城镇 空间按照集约紧凑高效原则实施从严管控. 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实施土地资源分类管控.对土地资 源超载地区,原则上不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实行城镇建设用地 零增长,严格控制各类新城新区和开发区设立,对耕地、草原 资源超载地区、土壤污染严格管控区,研究实施轮作休耕、禁 牧休牧制度,禁止耕地、草原非农非牧使用,大幅降低耕地施 药施肥强度和畜禽粪污排放强度;
对临界超载地区,严格管控 建设用地总量,逐步提高存量土地供应比例,用地指标向基础 设施和公益项目倾斜,严格限制耕地、草原非农非牧使用;
对 不超载地区,鼓励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巩固和提升耕地质量, 实施草畜平衡制度. 加强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并强化管控, 严格限制新增取用水, 在临界超载地区, 控制发展高耗水产业.
12
第二节 引导人口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