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施信荣 | 2012-12-05 |
电话:
0 1
0 -
8 2
2 9
6 7
4 3 编辑: 冯永亮
电话:
0 1
0 -
8 2
2 9
6 7
4 0 投稿
邮箱: zgjsb jy j@ v ip .
1
6 3 .co m 美编: 孙东
电话:
0 1
0 -
8 2
2 9
6 7
2 9 图片新闻投稿
邮箱: zgjsb tp @ v ip .1
6 3 .co m 2015.11.25 推进教育家办学 12版JIAOYUJIA葛墨林:学习不能靠 营养液 浇灌 别拿'
长江'
'
杰青'
当封号. 前几年, 因为 犀利 的言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 大学教授葛墨林一度有点 火 . 尽管语出 惊人、观点辛辣,但私下里,这位著作等身 的院士却是幽默低调、可亲可敬的长者,他 不仅在高等教育领域建树很广, 还对基础 教育有浓厚的兴趣.在一些学校做讲座时, 他直言不讳: 学生学习的主导权在自己, 教师只是帮助学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现在中小学教育中的灌输式教育,我 提出反对. 为什么这么反对灌输式教育, 为什么 屡屡 直言 ? 日前,记者走近葛墨林,听他 讲述自己的教育观. 求学到兰大,只为 向科学进军
1956 年,葛墨林从北京十三中(原辅 仁男中)高中毕业,一心想学核物理的他特 别想报考清华的工程物理系. 没想到,一 夜之间他却改了主意. 想起当时的情景,葛墨林仍历历在目. 学校老师找到我,说国家计划要加强兰州 大学核物理系的力量,想从北京、上海等地 选派一批优秀学生报考,以壮大国防事业, 为国家储备人才. 我积极响应号召, 二话 没说就报考了. 可是,到了兰州大学,葛墨林却受到了 人生中的第一次打击. 怀着报国之志欢天 喜地来到学校, 迎来的却不是自己钟爱的 核物理专业. 事后多年才知道,我的档案 里被放错了材料, 说有亲属在境外. 这样 的学生怎能够格学核技术呢? 葛墨林当 时未免有些失落. 既来之,则安之. 从北京到了兰州,葛 墨林静下心来学习. 在他的记忆中, 虽然 专业是理论物理,上课地点非常偏僻,晚上 时而还有狼出没,但在导师的严格教育下, 他还是学得比较顺利. 但如许多同龄人一样, 葛墨林求学时 也经历了一段下放劳动的岁月: 白天挑土 挖地,掏化粪池,烧锅炉. 印象最深的是当 年自己的老师段一士在前面拉车, 葛墨林 就在后面推, 学校里最团结的一对师徒就 这么出现了. 尽管遇到了许多的困难甚至是不公的 待遇, 但葛墨林内心练就了坚忍的性格,而 且有一种对学问的执着支撑着他. 即使是在 几十年后的今天, 葛墨林还是深有感触地 说: 我们常常白天劳动,晚上用窗帘把窗户 挡起来,躲在房间里偷偷地做研究. 做理论 物理的不接触外边的资料不行,但搞得不好 又怕被扣帽子. 面对生活的压力,有些人会选择放弃. 您为什么还如此钟情于学问? 记者忍不住 问道. 葛墨林坦然一笑: 无论在哪里, 无论 是什么样的条件, 做科研的不能离开自己 的研究.只有回到自己所喜欢的领域,才有 一股内心的宁静. 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做 学问,直到现在,晚上一两点睡觉、早上六 七点起床都是常事儿. 虽然那段日子很苦,但葛墨林至今仍存 感激之情.他说: 兰大的学生有一股子劲儿, 不浮躁, 不与世相争, 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去 做. 做到什么程度都觉得知足,老老实实,不 浮夸、不急躁,沉得住气. 在葛墨林身上,我 们能够看到他这样的风格和 兰州品 . 相遇大师,求得学问寻真经 如果说, 兰大的学风为葛墨林培养了 脚踏实地、做事沉稳的好品格,那么,与杨 振宁、陈省身大师的相遇,则为他后来当老 师、做学问奠定了好的基础. 我这一生与其他同龄人相比,幸运得 多. 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无法遇到一个好 老师,而我在上学期间就遇到了段一士,后 来又幸运地遇到了杨振宁, 还能在他的亲 自指导下做研究、 推荐我到陈省身数学研 究所工作,真是幸之又幸. 谈到这些,葛墨 林眼里泛出幸福的泪花. 回忆起与杨振宁的交往,葛墨林非常兴 奋: 是他教会我从事科研要时刻站在学科前 沿,对学科领域要有一种洞察力、敏感度. 葛墨林还记得第一次见到杨振宁的情 景. 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