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施信荣 2012-12-05

1972 年,听说杨振宁要在北京做演 讲,葛墨林兴奋不已,连夜从兰州往北京赶. 这次演讲,葛墨林被这位睿智而机敏的科学 家折服了. 而促成葛墨林与杨振宁相见的, 是他与导师合作的一篇论文引起了杨振宁 的关注,为此,杨振宁专程来到兰州大学. 正 是这样的机缘,1980 年葛墨林接受杨振宁的 邀请到美国的研究所做研究. 从此,一扇更 为广阔的学术之门向葛墨林开启. 谈及对杨振宁的印象, 葛墨林脱口而 出: 眼光独到,创新性强,令我佩服. 跟着杨振宁做研究, 葛墨林坦言很辛 苦: 他更多关注的是做什么, 然后才是怎 么做. 这对学生来说,就要求必须具备扎 实的理论功底和悟性, 尤其是对学科前沿 的敏感度.葛墨林永远记得,在杨振宁美国 的家中有个大抽屉, 里边有不少用夹子夹 起来的大纸片, 经常有学生到家里来向他 提出问题.每每这时,杨振宁都会把那些夹 子拎出来, 对症下药拿出手算稿与学生研 讨.如果学生不找他,杨振宁也不会过于主 动地与学生沟通问题的解决办法. 或许,这就是大师的独到之处吧. 葛 墨林笑着说. 而今,葛墨林乐意把自己从别处受益的 东西全部传递给学生. 有不少学生问葛墨林 科研成功的秘诀,他一般会给出三点建议:一 是兴趣形成勤奋,只有对一件事感兴趣,才会 勤奋地去学习、去研究. 二是要不断提高悟 性,勤奋并不代表一个人能把这件事情做好, 悟性才是最重要的,而悟性就是要不断地发 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有深入思考的能力. 三 是机遇. 小事不计较,转折点一定要选好. 葛墨林在南开大学培养了一批研究生, 他们现在活跃于中国物理学界. 责任 感强,工作勤奋,学风严谨,是人们对 葛门 学子 的印象. 如今,面对教学科研中一些 工业化生 产 批量化模式 的弊端, 葛墨林十分痛 心. 他敢于直言, 希望正人先正己: 我坚 持自己培养研究生的方式, 培养他们的个 性, 以及对科学的敏感度. 我的学生不搞 '

流水线生产'

,一定是基于自己的兴趣,就 像在游泳池里, 让他们随着灵感去游才能 学会游泳.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适时提醒 他们水深水浅,帮他们把好方向! 学生是学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

1985 年,陈省身在南开大学创办了数 学研究所.在杨振宁的力荐下,葛墨林进入 南开大学工作. 而与陈省身的一次聊天, 让葛墨林终 身难忘. 那是一次聊人才培养, 正当葛墨林说 得起劲儿时,陈省身打断他说: 墨林,我觉 得'

培养'

这个提法不妥,有点像培养干部. 你以为学生是根苗, 想把他弄成什么就是 什么? 为什么要给学生考虑得那么细呢? 当葛墨林听得云里雾里时, 陈省身点 拨道: 每个学生都有个性, 如果一味地强 迫学生这样做、那样做,效果反倒不好. 我 觉得学生是学出来的,好学生不用教,差学 生教也没用. 葛墨林幡然醒悟,学习是学生主动求知 的结果,而不是用 营养液 浇灌出来的,学校 和教师要做的,就是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 空间,让他们在一个大的框架里自由发挥. 主动性最重要,一个人如果是被强迫 学习,那么学习的效果也不会太好. 葛墨 林说. 他始终相信,作为学生,首先要明白 学习乃自己分内之事, 教师的作用是适时 点拨,不让他们走太多弯路. 葛墨林在培养年轻人方面取得了突出 的成绩, 有些学生已经成为国内外有影响 的领军人物. 您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的? 在许多 场合,葛墨林被问及到这个话题. 葛墨林说, 我反复告诫学子们: 要多 提问,然后一步一步追问下去,一定要有问 题意识. 每堂课讲完,做完实验,葛墨林都 要求学生能提出问题. 通过提问养成习 惯:不是讲故事,而是要很简短地提问. 葛 墨林坦言, 大学生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可能 提出的问题会很幼稚,这不要紧,慢慢地形 成习惯后,就能提出高水平的问题了. 葛墨林还表示,不仅要学会提问,而且还 要学会正确对待别人的不同意见. 多数人提 问是善意的,作为研究者,要善于从批评意见 中学习东西.多了一个老师,何乐而不为呢? 发现问题不容易,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 法更不易.比这些更可贵的是,葛墨林还敢 于将这些问题和办法在大众场合说出来. 只要有益于研究,有益于人才培养,我不 怕得罪人,不迷信权威. 葛墨林扶了一下 黑框眼镜,笑着说道. 这个血液里有着大西北味道的院士,正 是因为有这样的一种责任感、正义感,才敢 于在各种场合发表犀利的真知灼见. 针对长 期以来科研评价体系过于单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