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f19970615123fa | 2012-12-12 |
胸上长毛'
, 是男子汉的具体形象, 按字面 直译而又不失原意, 而在主人公桑丘的嘴里, 会 显得更成熟, 更自然, 也更合适. 胸上长毛 的译法究竟是败笔还是妙笔, 表 面上是一句西文成语不同译法之争, 但从中却涉 及到如何评判文学翻译的优劣标准, 如何看待名 家译作可能存在的 误译 . 正是这些译界多年来争议的话题, 引发了更 多的人对这场争论的关注. 虽然最后还是没有评判出究竟是败笔还是 妙笔, 但杨绛对这个结果还是喜闻乐见的, 她觉 得: 终于有更多的译者关注到翻译精准度的问题 了, 不正意味着译者们的进步吗?
4、 笔耕不辍 在粉碎 四人帮 以来的新时期里, 杨绛除了 翻译以外, 还积极从事文学创作、 理论研究等多 项工作, 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累累成果. 杨绛淡淡的怀旧情绪, 在她的散文创作中尤 为明显, 因而她的作品不但具有很深的文学价 值, 同时还具史料价值.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大概就是 《干校六记》 和 《孟婆茶》 了吧. 《干校六记》 让我们随着杨绛的记忆走进她和 钱钟书当年的学部干校, 那意境如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般的沧桑, 让人犹如置身冬日夕阳. 没有激烈的情绪, 只是平实的叙述, 但我们 透过这些平实淡泊的叙述, 分明可以感受到杨绛 对那扭曲人性的时代所产生的荒谬的抵制、 对邪 恶的抗争. 《干校六记》 中几场送别的场面, 颇能反映平 和背后的不满和无奈. 书中记录了杨绛夫妇送第一批同事回京的 情景: 回京的人动身那天, 我们清早都跑到广场 那里去欢送.客里送人归, 情怀另是一般. 我望着一辆辆大卡车载着人和行李开走, 忽然女伴把我胳膊一扯说: '
走, 咱们回去! '
我最 后回头望了一眼那回京的人群, 就跟她走回了宿 舍. 还有一次是写钱氏夫妇作为第二批回京的 人员, 留下者送别他们的情景: 据说, 希望的事, 迟早会实现, 但实现的希 望, 总是变了味了.…… 人家同我去年一样, 也还要继续在干校呆 着, 但比我一年前送人回京的心情慷慨多了. 而看到不在这次名单上的老弱病残, 又使 我愧汗.但不论多么愧汗感激, 都不能压减私心 的欢喜. 这使我明白: 改造十多年, 再加干校两年, 且别说人人在企求的进步我没有取得, 就连自己 这份私心, 也没有减少些.我还是依然故我. 所有这些写送别的文字怨而不怒、 哀而不 伤, 尽管杨绛的笔调格外的简净冷峻, 但正因为 如此, 更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出文字之间渗透的无 奈与惆怅. 大音希声, 不事渲染, 但这却是极其有力的 抗争.
5、 推迟喝下 孟婆茶 杨绛的 《孟婆茶》 虽是平淡, 但却使人清醒. 杨绛总感叹道: 喝它一杯孟婆茶, 一了百 了. 虽然语言不平与无奈, 其实也是实话.任是 何人, 到头来总不免要饮一杯孟婆茶.只是, 杨 绛想推迟喝此茶, 这世界山晏河清, 她还有许多 事要做, 不过她老之将至, 不免浮想联翩: 我登上一列露天的火车, 但不是车, 看起来 像是一条自动化的传送带, 很长很长, 满载乘客, 在云海里驰行. 我随着队伍上去的时候, 随手领到一个对号 入座的牌子, 可是牌子上的字码几经擦改, 看不 清楚了. 我按着模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