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黑豆奇酷 | 2012-12-23 |
2004 年杂志创刊之初最 多发行两三万册. 而十年后的今天, 杂志发行量 已经达到了十多万册. 最重要的是, 这期间, 直到上星期在中国科 技馆的那场 '
博物嘉年华'
之前, 《博物》 没有进行 过任何大规模的宣传推广活动. 许秋汉告诉记 者, 这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 十年来博物知识和 博物情怀得到了更多青少年及其家长的认可. 在当今, 博物已经化作一种素养, 一种审 美情趣. 许秋汉说, 就像唱歌这种行为, 在动 物界原本是用来求偶、 示威、 联络, 人类有相应 的情歌、 战歌、 军歌、 劳动号子, 而现在人们不唱 歌并不影响正常生活, 但很多人就是爱唱歌. 博 物情怀也如此. 刘华杰强调说, 有博物情怀的人是乐活者, 是有趣味的人. 虽然博物愈发被人重视, 但是却 还未能成为大众生活的主流.而且对国内博物 的需求还缺乏专业引导,传播并重建博物学文 化迫在眉睫. 在我看来, 需要多讲博物学的历史, 多翻 译西方博物学文化方面的图书. 刘华杰指出, 特别是北京、 上海、 成都、 广州、 天津等大城市 首先要编写、 出版实用的本地植物、 菌类、 昆虫、 入侵物种等方面的手册, 便于公众参考. 这样才 能为即将到来的博物的春天作好准备. 如博物学家那般生活 ,来自
2012 年刘华杰 出版的 《博物人生》 的英文名字―― ― . 将自己融入大自然, 敞开心胸了解万物, 这并不是一种多高深、 多么难操作的生活方式.它 可以从最简单去郊游、 去公园散步开始, 从美食、 登 山探险、 户外徒步、 观鸟、 饲养宠物、 种植花卉、 矿物 收藏、 花道、 茶道等领域进入…… 走进北京东城区雍和宫附近藏经馆胡同 的这家博物咖啡馆, 便会被馆内 动物世界 似 的装潢迷得眼花缭乱.枝藤缠绕的屋顶, 动物 遍布的壁画, 色彩斑斓的水族缸, 琳琅满目的 博物图书以及姿态各异的 萌 物货架…… 号称北京也是全国唯一 一家以 博物 为主 题的咖啡馆, 这里不仅仅是供人喝咖啡休闲的地 方, 更是一个科普博物知识的基地. 在这里, 咖啡 馆的主人杨晔, 除了老板的身份以外, 更为人知 的是他另外一个称呼―― ―博物探索第一鸟人.
80 后 杨晔, 自小便有着爱好博物的天 性.4 岁时要当水产局局长的梦想、大学时学 习生物科学的追求, 都使得杨晔决心做一名普 及博物知识的人. 自去年
10 月咖啡馆开业,杨晔便开始在 这里举办一些博物活动, 包括有关博物的个性 教育、 自然景致的手工制作、 精致餐点的烹饪 课堂等等. 其中, 每周
二、 周三晚上由他和博物 科普者们主持的 纪录片之夜 YY 动物脱口 秀 尤其受欢迎, 甚至吸引了天津地区的一些 家长专门赶来. 杨晔的博物教育除了理论普及, 更多的是 实践练习. 楼下的花园、 学校的操场、 路边的草 坪等地方都是杨晔的教学场地. 杨晔经常让学生在其小区楼下寻找植物. 有 一次, 一名学生在他家里空调缝隙中发现了一棵 植物, 向杨晔询问, 杨晔告诉他: 这棵草你妈肯 定特别喜欢, 这是六味地黄丸里的地黄. 学生听 后特别惊讶, 没想到传说中的地黄就在家中. 此外, 去野外观察猫头鹰, 去水产市场挑 选虾和蟹, 去植物园观鸟, 在手工教室里制作 小物件……杨晔的博物教育从来不缺话题. 就 在采访的前一天, 杨晔还带领着他的学生到野 外实地观察猫头鹰的生活习性. 我要让孩子知道, 博物距离生活不远, 就在 我们的身边. 杨晔说, 大千世界的美要从小感 知, 在自然中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