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xiaoshou | 2012-12-24 |
6 责任编辑: 周玉宁
电话: (010)
65914510 电子信箱: wyblilun@sina.
cn 2017年3月24日 星期五 经典作家 时间、命运与衰败―― 师陀20 世纪40 年代小说创作的关键词李松睿当师陀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尚以芦焚 的面貌出现在文坛的时候, 他那略显笨 拙、 沉闷的笔触, 总是热衷于描绘河南 故乡的风景以及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 农民, 生动地呈现了中原大地的凋敝与 苦难.这就使得作家被当时的评论界 看作是 一个出色的田园作家 , 甚至认 为他对 乡土的描绘、 无论是一草一木, 一丛蒿苇, 一片霞光, 莫不有着丰富的 色彩, 土地的气息 (杨洪: 《无名氏》 , 《现代文艺》 第2卷第
4 期,
1941 年1月25日) . 1937年夏季, 师陀正和好友卞之琳 一起在浙江雁荡山一带游玩.由于山 区的消息极度闭塞, 直到抗日的战火烧 到上海, 他们才得到战争爆发的消息, 不得不在慌乱中筹划战时的去向.最终, 卞之琳前往内地, 而师陀则因为经 济条件所限, 被困在上海 孤岛 , 只能 以卖文为生.生活境遇的改变, 使这位 田园作家 的创作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首先, 从作品的体裁上看, 师陀不 再像在和平年代那样专注于小说和散 文的书写, 开始极力拓展自己的创作路 数.除了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形式之外, 他在上海沦陷区还广泛地涉足了戏剧、 电影剧本等不同文体的写作.其次, 在 题材方面, 这位以描写乡土闻名的作家 来到上海后, 开始把目光从故乡的田园 与农民的生活上移开, 尝试去正面表现 军民抗战的英雄事迹、 上海沦陷区种种 光怪陆离的末世景象.这就使得师陀 的创作风貌变得愈发丰富多彩.最后, 从写作方式上看, 这位作家不再像当年 那样, 多以较为平实的第三人称视角讲 述故事, 而是经常在同一部作品中杂糅 多种叙述形式, 进行一些堪称激进的文 体实验.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 虽然这位作家 在20世纪 40年代发生了上述一系列变 化, 但在师陀的作品里, 故乡的地方风 物却仍然作为最吸引人的部分保留在 其创作中, 成为挥之不去的底色.而由 此引发的问题是, 为什么身处上海沦陷 区的师陀对他本来并不热爱的故乡如 此魂牵梦绕?当作家在努力书写自己 身处的上海时, 故乡的地方风物对他来 说又意味着什么?那些极具地方性特 征的事物在他这一时期激进前卫的文 体试验中究竟发挥着怎样的功能?在 笔者看来, 这一系列颇为有趣的问题所 凸显的, 正可以通过解读 《果园城记》 《无望村的馆主》 等师陀这一时期的代 表作予以解读. 荒凉、 衰败的没落景象 无论师陀的创作风貌在
20 世纪
40 年代发生了多么大的改变, 故乡河南的 农村始终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 并以各 种形式出现在他的笔下.哪怕是长篇 小说 《结婚》 这类描写上海都市生活的 作品, 也总是为读者同时呈现都市、 乡 村两个不同的场景.然而略感遗憾的 是, 虽然师陀的这类创作在形式上表现 出新颖独特的一面, 但却很难让读者给 予较高评价.从某种角度可以说, 用师 陀那沉闷、 朴拙的文字去描绘光怪陆离 的上海, 多少会让人产生班门弄斧的感 觉, 其艺术水准较低也就顺理成章了. 不过这位作家在 20世纪 40年代并不仅 仅讲述上海故事, 他还创作了另一批小 说, 如 《果园城记》 《无望村的馆主》 《雪原》 以及 《荒野》 等, 集中表现故乡河南 的地方风物.这些作品才是师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