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会说话的鱼 | 2013-02-25 |
同样, 此 时的大脑功能也无疑处于最佳状态, 无论 是神经递质还是 ATP 的饱和程度,记忆 蛋白的表达和状态, 还是神经元膜电位的 极化程度等等. 此时的思维状态有人称之为临界思 维状态或理想化思维状态, 此时既然是大 脑的最佳工作状态, 产生灵感应该是最合 理的时机. 然而, 经验告诉我们, 睡足后清晨醒 来, 尽管我们的大脑很清晰, 但是它并不会 源源不断地向我们慷慨奉送令人渴求的灵 感.尽管科学家黑姆霍兹毫不犹豫地说过, 灵感 往往在早晨当我醒来时就有了 . 为什么有的人会如此幸运?为什么灵 感产生对大众会如此不公平? 问题到底出 在哪儿? 从脑电波形态看 灵感产生的生物学基础 现在让我们用科学手段来进一步深 入地观察和研究灵感产生的生理状态及 环境条件.根据以上举例和大量实践, 我 们似乎已经明白, 灵感与心情宁静、 心平 气和的入静状态相关,与睡眠休息相伴, 与闭目养神密不可分.然而, 还有一个值 得注意的现象就是:灵感往往与 α 型脑 电波在相同的生理状态和条件下伴随出 现. 生物电现象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之一, 我们人类和动物的心脏、 肌肉会产 生心电、 肌电, 我们的大脑也无时无刻不 在产生脑电. 脑电波是一些自发的有节律 的神经电活动, 其电压在微伏量级, 其频 率变动范围在每秒 1~36 次之间, 可划分 为四个波段, 即δ、 θ、 α、 β 四个波段. δ 波,频率为每秒 1~3 次,一般婴 儿、 智力发育不成熟的患者, 或是成年人 在极度疲劳和昏睡状态下, 脑电图可出现 这种波型. θ 波, 频率为每秒 4~7 次, 成年人在 受到挫折而抑郁时, 以及精神病患者这种 波型极为显著. 但此波往往亦为少年儿童 (10~17 岁) 的脑电图中的主要成分. α 波, 频率为每秒 8~13 次.人在闭 眼并安静时该节律最为明显, 当安静沉思 到一定状态时, 在大脑局部区域, 如枕部, 脑电呈现出谐振状态的 α 型纺锤波.睁 开眼睛或接受其他刺激时, α 波即刻消 失. β 波, 频率为每秒 14~36 次, 当精神 紧张和情绪激动或亢奋时出现此波, 当人 从睡梦中惊醒时, 原来的慢波节律可立即 被该节律所替代. 在人体心情愉悦或静思冥想时, α 波 相对来说得到了强化.有人认为, 因为这 种波形最接近右脑的脑电生物节律, 于是 人的灵感状态就出现了. 脑电波或脑电图是一种比较敏感的 客观指标, 不仅可以用于脑科学的基础理 论研究, 而且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在临床 实践中的应用, 与人类的睡眠疲劳以及生 命健康息息相关. 看到脑电波在睁眼―闭眼状态中的 差别,我们似乎会更加明确一个道理: 眼 睛是心灵的窗户, 窗户一开, 光线带来的 新信息,就会干扰宁静的脑海电磁波, 形 成了一种叠加的电磁波涛,脑中 α 波变 成了 β 波.这也就是为什么要观察纺锤 状的 α 波时,必须要让受试者闭眼并入 静的原因…… 这是 睁眼者瞎 与 沉思者明 的道 理, 也是 常规思维状态 与 理想思维状 态 的差别, 甚至还是由常人转为奇人的 嬗变原理―― ―灵感产生与否的关键似乎 就隐藏在眼睛的一睁一闭之中. 大量研究实例和反复体验实践告诉 我们, 睡足 加上 闭目 便是灵感产生的 两条最为重要的生物学基础.凌晨醒来, 半醒半睡, 恰好满足了这两条要素, 于是 灵感之门向幸运的有心人敞开了! 灵感获取技术―― ―抓梦 明白了产生灵感的生物学原理, 那么 能否有好办法抓住灵感而不让它逃之夭 夭呢? 有. 先人早已有成功的记载, 但因为 零散不全, 也由于原理不明, 因此未能形 成理论, 也不成规模.笔者在多年的实践 中已把总结出来的技术要领, 写成一首七 绝小诗.学习并实践此诗中的技术, 您就 可以成功地收获大自然授予每一个有心 人的弥足珍贵的灵感,轻松地实现所谓 记梦 、 抓梦 的心愿. 笔者的小诗 《巧捉灵感梦》 如下. 凌晨时分半醒来, 眼睛不睁灯不开. 枕下摸出纸与笔, 写下灵感爽歪歪! 凌晨时分是说灵感产生的最佳时机, 充分休息后可获得最佳的脑功能状态. 不 睁眼睛不开灯是重要技术措施―― ―眼睛 是大脑的直接外延.反复实践证明, 一旦 眼睛睁开, 我们的大脑便会逐渐失去独立 宁静的思考状态!关于这一点, 脑电图由 α 波变为 β 波就是最好的证明. 枕下 摸出纸与笔 说来不难, 做起来却不太容 易, 您要得到您的同屋好友, 尤其是您心 爱的太太的理解和支持. 有了这个秘方, 尽管半醒半睡时记下 的灵感第二天看上去东倒西歪, 但你已经 成功地实现了抓住灵感的美好心愿.人类 智慧的超自然状态已尽在你的掌握之中. 灵感制造技术―― ―造梦 运用以上技术, 我们终于拥有了可以 成功地捕捉灵感的手段, 不用再担心梦中 灵感的消失,哪怕是小睡后产生的灵感, 或是半夜产生的灵感. 不过反复的实践表 明, 短暂地睁眼开灯, 并不会使得灵感突 然消失, 即使偶尔失手, 我们还可以再行 闭眼沉思, 找回灵感. 若是实在找不回, 我 们还有可能在第二夜再做同样的梦. 不过, 成功地 记梦 、 抓梦 , 这只是 捕获灵感的初级水准. 既然我们现在已经明白了灵感产生 的生物学道理,那我们是否可以再接再 厉, 充分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 像电影 《盗 梦空间》 中的主人翁们那样应用高科技层 层深入地入梦, 造梦, 甚至盗梦呢? 对, 我们确实可以, 而且笔者已经有 了长期实践的经验. 因为有过失眠的经历, 笔者常有凌晨 时分半醒来的生活状态, 而每当灵感之梦 初步写就, 搁笔之后, 有时发现, 大脑仍会 不由自主地继续之前的思考, 既然初步修 复的大脑已处于灵感产生的最佳时机, 继 续闭目思考, 便是入梦、 续梦和造梦的后 续过程. 新的灵感缓缓而至, 接踵而来.此时 不用惊喜, 也不用性急, 信马由缰, 顺水推 舟, 黑暗中摸出纸笔继续写去, 一生二, 二 生三, 三生万……如是, 我们便乘上了灵 感之舟,我们甚至可以加上理性的成分, 科学的组分, 引导我们的灵感之舟, 定向 前行……如此这般,长期使用 造梦 技术, 自幼大脑不太聪慧敏捷的笔者逐渐完 成了一连串科学创作.现在想来, 诸多学 者大师们的惊天之作, 包括霍金躺在轮椅 上关于天体物理的想入非非, 也都基本借 助了诸如此类实际上不太复杂的脑功能 开发技术. 这就是产生科学灵感的更为积极的 方术―― ―造梦. 跨学科创造灵感―― ―盗梦 上文介绍了 抓梦 、 造梦 的方法技 巧, 但都是建立在那些自己大脑中现存信 息的基础之上. 然而, 人类能否像电影 《盗 梦空间》 的故事里那样获取别人大脑中的 信息, 而为己所用呢? 换言之, 能否在现有 的科技条件下找到 盗梦 的法门? 我们知道科学创新的一个极为重要 的规律是先有 寻寻觅觅 , 踏破铁鞋 , 百思不得其解 , 然后才能突然 有朝一 日, 产生灵感 .换言之 机遇青睐有准备 的大脑 .或又称之为: 科学创新要靠 九 十九分汗水, 加一分灵感 才有可能成功. 因此, 一般认为, 科学创新的最基本 的步骤是: 第一阶段, 广泛收集有关问题 的资料, 让知识信息在脑细胞中, 在相应 的物质载体上储存起来. 所谓灵感就是改 变这些载体之间的旧有的信息回路, 从而 形成新的关系的结果. 第二阶段是把这些 资料放在手边, 经常复习, 使之经常地刺 激大脑, 从而形成牢固深刻的印象, 就能 使相应的载体增强与其他载体发生关系 的能力. 然而,当今社会已进入了知识爆炸, 信息泛滥的时代,收集―学习―记忆―巩固……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