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xiong447385 2013-04-17

羞恶之心, 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 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 仁也;

羞恶之心, 义也;

恭敬之心, 礼也;

是非之心, 智也.仁义礼智, 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矣. ( 《孟子》 告子) 这些论述 告诉我们: 第一, 仁义礼智作为善端 人皆有之 , 也就是说, 所有人的天性无例外地都是善 的;

第二, 善端在人性中固已有之, 非由外铄我也 ;

第三, 善是人的自然倾向, 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 这样看来, 作恶反而是反自然的. 但孟子在其他场合又说, 人之所以异于禽 兽者几希 . ( 《孟子》 离娄) 如果按照他的性善说, 那应该推论出, 禽兽的本性也是善的. 不然, 几希 又是什么意思呢? 众所周知, 俄国学者克鲁泡特金的 《互助论》 就告诉我们, 禽兽中存 在着大量互助互爱的现象.但在这里, 孟子显然是把禽兽作为恶的化身与人对立起来的, 请 看他下面的论述: 人之有道也, 饱食暖衣, 逸居而无教, 则近于禽兽. ( 《孟子》 滕文公) 这里 存在着两个矛盾之处: 第一, 如果禽兽是恶的化身, 而人与其差异 几希 , 那孟子坚持的就应 该是性恶说, 而不是性善说;

第二, 无教, 则近于禽兽 , 教 即是 从外铄我 , 这与上面说的 仁义礼智 我固有之也 正好是对立的. 在另一处, 孟子在举了孺子入井的例子后, 又发挥道: 由是观之, 无恻隐之心, 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 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 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 非 人也. ( 《孟子》 公孙丑) 朱子注云: 言人若无此, 则不得谓之人, 所以明其必有也. [2 ] 孟子和 朱子的意思似乎是: 如果有些人缺乏四端, 也就不是人, 而是 非人 . 但如果承认有缺乏四端 的人存在的话, 又与前面说的四端 人皆有之 发生冲突. 荀子看到了孟子性善说存在的问题, 从而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凡性者天之就也, 不可学 不可事;

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 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是性伪之分也. ( 《荀子》 性恶) 在荀子看来, 仁义礼智并 不是天生就有的善端, 它们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获得的.为此, 荀子提出了性恶说: 人 之性恶, 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 生而有好利焉, 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生而有疾恶也, 顺 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 有好声色焉, 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 人之性, 顺人之情, 必出于争夺, 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 礼义之道, 然后 出辞让, 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 《荀子》 性恶) 荀子主张把 性 伪 区分开来, 但他自己也犯了 同样的错误.诚然, 人的天性中包含着食色方面的自然欲望, 但只要这种自然欲望没有超出 人们置身于其中的一定的文化所许可的度, 我们能说它是 恶 的吗? 更何况, 好利 、 疾恶 、 好声色 云云, 也已有后天的东西渗入其中, 而 恶 的概念与 善 的概念一样, 也都是 后天的, 怎么能够把它与自然的人性联系在一起呢? ―

0 5 ― 在这里, 我们暂且把荀孟之争在学理上谁是谁非的问题放到后面去讨论, 首先必须注意 到的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在儒家人性理论的发展中, 孟子的性善说始终是占主导地位的, 特 别是通过程朱陆王的弘扬, 这一理论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如果我们不是从严格的学理 上, 而是从社会效果上来看待性善........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