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于世美 | 2013-07-03 |
1、前言.
1 - 1.1 建设项目由来及特点.1 - 1.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过程.2 - 1.3 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2 - 1.4 主要结论.3 -
2、总则.4 - 2.1 编制依据.4 - 2.2 环境影响评价因子和评价标准.9 - 2.3 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重点.14 - 2.4 评价范围及环境敏感区.16 - 2.5 相关规划.18 - 2.6 环境功能区划.28 -
3、建设项目概况.29 - 3.1 建设项目名称、建设性质、地点、投资总额、环保投资
29 - 3.2 建设项目规模.29 - 3.3 项目经济技术指标、配套公建设施设置要求.31 - 3.4 总平面布置.32 - 3.5 公用工程分析.33 - 3.6 建设周期及进度安排.35 - 3.7 建设项目周边概况.35 - 3.8 地块原有污染情况.35 -
4、工程分析.39 - 4.1 建设施工期工程描述.39 - 4.2 施工期污染源分析.42 - II 4.3 营运期工程分析.50 - 4.4 污染物排放情况.56 -
5、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58 - 5.1 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环境概括.58 - 5.2 区域污染源调查分析.65 - 5.3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86 -
6、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95 - 6.1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95 - 6.2 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105 - 6.3 居住区生态环境适宜性及项目生态影响综合评价.108 -
7、社会环境影响分析.111 - 7.1 征地影响分析.111 - 7.2 拆迁影响分析.111 - 7.3 交通影响分析.111 - 7.5 社会生活影响分析.111 -
8、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113 - 8.1 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113 - 8.2 营运期环境保护措施.122 - 8.3 商业及公建配套用房功能限制性要求及环境管理要求.126 - 8.4 环保投资
126 -
9、清洁生产与节能建筑.128 - 9.1 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128 - 9.2 施工期清洁生产的实施建议.129 - 9.3 项目建设的清洁生产.130 - 9.4 建筑节能
132 - III
10、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134 - 10.1 污染物排放总量计算的原则.134 - 10.2 总量控制因子的选择.134 - 10.3 总量控制建议指标.134 - 10.4 总量平衡方案.134 -
11、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135 - 11.1 分析方法.135 - 11.2 环境效益分析.135 - 11.3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136 - 11.4 经济效益分析.137 - 11.5 综合损益分析.138 -
12、环境管理及环境监测
139 - 12.1 环境管理目的.139 - 12.2 施工期环境管理.139 - 12.3 营运期环境管理.140 - 12.4 排污口设置及规范化建设.141 - 12.5 环境监测.141 -
13、公众意见调查.144 - 13.1 调查目的.144 - 13.2 公众参与形式.144 - 13.3 公众参与的范围和对象.150 - 13.4 公众参与调查结果分析.152 - 13.5 公众参与 四性 分析.154 - 13.6 公众参与调查结论.155 -
14、选址相符性分析
156 - IV 14.1 与城市规划的相符性分析.156 - 14.2 与环境保护规划的相容性分析.156 - 14.3 与《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符合性分析.157 - 14.4 与《太湖流域管理条例》符合性分析.157 - 14.5 与周边关系的协调性分析.157 - 14.6 周边污染源对本项目影响的可接受度分析.157 - 14.7 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158 - 14.8 选址合理性分析结论.158 -
15、环境影响评价结论.159 - 15.1 建设项目概况.159 - 15.2 与国家政策法规的相符性.159 - 15.3 项目选址符合区域总体规划、用地规划和环保规划.160 - 15.4 污染物可实现达标排放.160 - 15.5 区域环境功能不会下降.161 - 15.6 项目建设符合清洁生产原则、体现循环经济理念.161 - 15.7 项目受商业用房影响较小.162 - 15.8 周边污染源对本项目的影响可接受.162 - 15.9 项目公众支持率高.162 - 15.10 项目总平面布置合理.162 - 15.11 项目总量控制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