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AA003 2013-08-15

90 篇EI

105 篇 科技专著 国内出版

1 部 国外出版

0 部 奖励 国家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0 项 二等奖

0 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 一等奖

0 项 二等奖

0 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

0 项 二等奖

0 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一等奖

0 项 二等奖

2 项 项目到账 总经费

9812 万元 纵向经费

5917 万元 横向经费

3570 万元 发明专利与 成果转化 发明专利 申请数

12 项 授权数

29 项 成果转化 转化数

0 项 转化总经费

0 万元 标准与规范 国家标准

0 项 行业/地方标准

0 项 研究队伍 建设 科技人才 实验室固定人员

73 人 实验室流动人员

4 人 院士

1 人 千人计划 长期

0 人 短期

0 人 长江学者 特聘

1 人 讲座

0 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0 人 青年长江

0 人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0 人 青年千人计划

0 人 其他国家、省部级 人才计划

0 人 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 群体

0 个 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 团队

0 个 国际学术 机构任职 (据实增删) 姓名 任职机构或组织 职务 谢克昌 国际醇燃料会议国际组委会 委员 李文英 国际醇燃料会议国际组委会 委员 李文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ean Coal and Energy 编委 黄伟Open Catalysis Journal 编委 黄伟Journal of Spectroscopy and Dynamics 编委 黄伟Current Catalysis 编委 黄伟Recent Patents on Catalysis 编委 张永发 美国钢铁(焦化)学会 会员 访问学者 国内

0 人 国外

4 人 博士后 本年度进站博士后

1 人 本年度出站博士后

1 人 学科发展 与人才培 养 依托学科 (据实增删) 学科

1 学科

2 学科

3 研究生培养 在读博士生

17 人 在读硕士生

130 人 承担本科课程 1761.1 学时 承担研究生课程

613 学时 大专院校教材

0 部 开放与 运行管理 承办学术会议 国际

0 次 国内 (含港澳台)

0 次 年度新增国际合作项目

1 项 实验室面积

10000 m2 实验室网址 http://cst.tyut.edu.cn/ 主管部门年度经费投入

20 万元 依托单位年度经费投入

0 万元

二、研究水平与贡献

1、主要研究成果与贡献 结合研究方向,简要概述本年度实验室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与进展,包括 论文和专著、标准和规范、发明专利、仪器研发方法创新、政策咨询、基础性 工作等.总结实验室对国家战略需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产业科技创新 的贡献,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和效益. 2016年期间,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在研项目46项 (经费共计4732万元) ,其中中澳、中丹 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3项 (经费共计325万元) , 在研的省部级等其他项目24项, 经费共计1510 万元,在研的主要横向项目经费3570万元;

新增获批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3项,青年基金 项目2项,经费约为253.34万元;

科研成果 基于氢能利用的新型功能材料的调控制备及性 能研究 获得山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粉煤清洁高效制球化结构炭化型煤/焦关键技术和装 备 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9 件;

发表论文131篇,其中SCI收录90篇、EI收录105篇;

出版专著1部,在顶级期刊(JACS) 发表论文有所突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如下: (1)、多功能能源互补煤基化工生产系统集成 CO2 循环利用 为了避免传统焦炉煤气化下游化工合成过程中额外气化补碳过程投资和能耗, 以及炼焦 过程燃烧尾气CO2的排放,从元素互补利用和能量品位匹配角度出发,立足实现CO2循环转 化利用减排控制、 炼焦与焦炉煤气综合利用有机耦合一体化的能源利用模式为主要目标, 提 出将纯氧燃烧产生的CO2循环利用与焦炉煤气混合重整制合成气,实现系统内部补碳的炼焦 -焦炉煤气综合利用集成CO2循环利用一体化系统新颖生产模式. ① 提出以CO2循环利用实现系统内部自我补碳的炼焦与甲醇生产过程一体化生产的能 源转化系统集成, 深入剖析了依托部分催化氧化重整, 干重整技术等不同制备合成气的工艺 配置对新型集成系统的综合性能影响,研究表明,新系统能量利用效率可达到60-73%,与 传统焦炉煤气制甲醇工艺相比,CO2排放可以降低80%以上,甲醇成本可降低10-25%. ② 提出CO2循环利用与焦炉煤气集成制合成天然气系统工艺流程, 利用CO2循环补碳与 焦炉煤气进行甲烷化反应,将CO2作为原料反应固定到甲烷产品中,该新型系统近零排放, 在相同原料输入情况下,相对传统焦炉煤气制天然气节能6.5%,增产20%. (2)、褐煤热解分级炼制多联产系统集成优化理论基础研究 实验重点研究快速/慢速热解方式、氢/合成气气氛下不同工艺条件所获得的产品组成及 分布特征,并结合元素分析、红外等分析了由于不同热解模式导致的产品分布差异性;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
大家都在看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