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gracecats | 2013-10-14 |
6 体育塑造的不仅是人的强健身体,还有开朗、阳光的性格,以及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倘若一 个人在成长过程自始至终受体育熏陶,对人际关系想必也会应对自如,大学生寝室的困局自然迎刃 而解. (信息来源:中国体育报) 扬眉剑出鞘 的时代传承
1978 年6月11 日, 《人民日报》转载了《新体育》杂志上的报告文学《扬眉剑出鞘》 ,经新华 社转发,各地报纸纷纷转载,轰动全国.作品记述中国女子花剑运动员栾菊杰的成长经历和在世界 青年击剑锦标赛上带伤奋战、夺取亚军的感人故事.作者理由将青年工人王立山悼念周恩来总理的 诗句移作标题,一时间家喻户晓,那一代中国人对击剑运动的了解由此开始. 其实,笔者对击剑的近距离了解还在更早.上中学时,学校里新来了一位体育教师,名叫黄占 鳌, 传说是专业运动员, 在学生当中引起议论, 都等着看看他到底有何本事. 黄老师正经干过专业,
1956 年底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击剑表演赛上获得男子轻剑(现称花剑)亚军,1959 年成为全国首批 国家级击剑裁判员.下乡劳动,他抄起什么棍棍儿都能当剑来比划,据说后来军训时练刺杀,他握 着木枪轻松击败部队战士. 《扬眉剑出鞘》的年代,笔者当时正在大学读书,老师把这篇作品列为范文,拿到新闻写作课 上逐段分析讲解.社会处于 文革 后、改革前的思想解放争论之中,体育界同样百废待举,竞技 体育凸显提振民心.中国击剑在国际赛场上还是一片空白,栾菊杰的那个成绩不过是世界青年比赛 的第二名,被写得有声有色.
2004 年,笔者在雅典观看奥运会男子花剑团体决赛,亲睹夺冠的意大利队队员和教练在剑道 上滚成一团,未能实现冲顶的中国队队员默默地望着对手在撒欢儿.因为十几年来,中国选手在奥 运会击剑项目上有银无金,雅典决战就是奔着金牌去的.不幸,决赛中陷入 埋伏 ,莫名其妙地 被拉开差距.赛后,队员王海滨说: 中国运动员对裁判工作是不做评价的.这样的判罚,国际剑 联的官员们都看到了,场外的嘘声也能说明问题. 继女子佩剑决赛谭雪失利后,中国选手又一次 败在剑道上下的合围中.一支由退役老将复出担纲的队伍,拿到银牌当然很不容易,未能圆梦是终 生遗憾,他们只能把接力棒连同中国男子花剑的追求一并交给后来人.后来,中国击剑有了仲满、 雷声…… 差不多也是《扬眉剑出鞘》的年代,电影《佐罗》上映,大人们看到有孩子学剑,就怕出危险, 说是进口影片的副作用.小孩子大多喜欢耍枪弄棍,现在,这样的嬉戏越来越少见了.总说老外喜 欢中国武术,却弄不清精气神,最终跑到 功夫 那里去了.其实,中国击剑也有类似的问题.过去、现在和将来,中国都不是击剑运动的大国,取得几块奥运金牌,尽管很是不易,却不因会而改 变自身定位,原因在于没有古代击剑的传统和现代击剑的文化,只是把击剑视为竞技. 中国人恐怕永远不会把击剑当作健身或游戏, 因而普及的规模始终很有限. 专业击剑训练很苦, 如果有孩子有兴趣,愿意与剑为伴,兴许真能练出点名堂,大人还是不拦着为好.体育,只要是健 康的、快乐的,就应当是被允许的,击剑即为一例. (信息通报:中国体育报) 十二运全运村
8 月18 日开村 新华社沈阳
4 月29 日体育专电 (记者李铮)记者从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沈阳赛区组委会获 悉, 运动员、 媒体记者、 技术官员集中居住的全运村将于运动会开幕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