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元素吧里的召唤 2013-10-21

4 于此(教法) ,诸比丘,有某家族之人学习佛法:经、o夜、义释、偈颂、自说、如是语、本生谈、 稀有及方广诸法.学习之后他们以智能来探讨佛法之涵义,并且能领悟它们.他们学习佛法不是为了批评 他人及辩论获胜,因而获得了学习佛法的利益.他们以正确的方法来学习那些法而利益了自己,将会获得 很长久的快乐. 犹如一个需要蛇、寻觅蛇、四处寻觅蛇之人,在看到一条大蛇时,正确地以木叉夹住,然后捉住蛇 的颈项.那时候,即使该蛇用身体缠住他的手、臂或肢体,他也不会因此而死或遭受半死不活的痛楚.为 何如此?这是因为他捉蛇的方法正确.如是,于此(教法) ,诸比丘,有某家族之人学习佛法……他们学 习佛法不是为了批评他人及辩论获胜,因而获得了学习佛法的利益.他们以正确的方法来学习那些法而利 益了自己,将会获得很长久的快乐. 」 讨论佛法时,我们不应乐于批评,只应依据巴利圣典及其注释来讨论事实,而且心中谨记我们的目标 解脱轮回之苦.这就好像在讨论戒律时,我们只是依照佛陀所制的戒来讨论,而无意批评那些持戒不 严谨的比丘.若说每当讨论戒律时就算是在批评别人,那么就没有人能够讨论戒律,因此也就没有人能够 学习戒律.如是,我们讨论佛法并不是为了批评别人,而只是为了息灭自己的烦恼及证悟涅盘,这点佛陀 在《长部.大念处经》 (Mahasatipatthana Sutta)里已经讲得很清楚: 「诸比丘,这是使众生清净、超越忧愁与悲伤、灭除痛苦与忧恼、成就正道与现证涅盘的单一道路, 那就是:四念处. 」 希望大家都能时时刻刻将此最终极的目标谨记于心,而且毫无偏离地朝向正道迈进. 在结束拙序之前,我想要向所有协助完成此书的人致谢.本书内容有许多是引用自苏玛长老(Soma Thera)所译的《念住之道》 (The Way of Mindfulness)一本包含《中部.念处经》及其注疏的英译本. 感谢我的弟子们帮我编辑英文版及将它译成中文;

感谢佛教弘誓学院及槟城佛学院提供计算机、列表机、 印刷纸等设施,方便编译本书的工作;

也感谢慷慨助印本书以利大众的各位施主. 最后,我谨以此开示及回答问题的功德同等地与一切众生分享,愿他们都能尽速证悟涅盘. 帕奥禅师

2001 年1月3日译序 本书译自帕奥禅师于两次禅修营期间的英话开示与问答,时间在公元二千年至二千零一年之间,地点 分别于台湾佛教弘誓学院与马来西亚槟城佛学院. 禅师讲解《大念处经》时引经据论、遵循注疏及剖析实修要点,由浅及深,次第分明,令禅修者得窥 佛法奥妙,以利依教履践,亲证受益;

问题回答则除疑解惑,契理契机,义趣分明,引人深思.如此详尽 阐述《大念处经》涵蕴之开示尚属罕见,其珍贵可见一斑.然此仅是禅师数十年研修融贯所得之少分讲解 而已,有心深入探究整个佛法禅修体系者应当研读禅师之缅文巨著《趣涅盘道》 (Nibbanagaminipatipada) (五大册共三千余页,尚未译成他国语文) . 本书以 「注释」 代表解释经论之著作 (atthakatha;

commentary) , 而以 「疏钞」 代表解释注释之著作 (tika;

subcommentary) ;

遇到所引之文不确定出自注释或疏钞时则用「注疏」代表之.译义不明或易生误解之处 往往加脚注说明, 其内容多是参阅相关典籍或请示禅师之后依适宜所作. 本书后面之 《词语汇解》 摘自 《阿 毗达摩概要精解》 ,乃为方便不熟悉论典专有名词之读者查阅之用. 尽管经过多人殚精竭力日夜辛劳才完全此书之编译, 然而失误之处仍恐难免, 期望诸读者海涵与指正, 更望贤能者起而赓续订正,令本书渐趣完善,造福追求正法者.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