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glay 2013-12-05
7 责编 徐兴铧 编辑 刘春梅 美编 王兰 2019年2月15日 星期五 悦读时光 副刊部

2301527

邮箱: dywbfk@163.

com 曾子义老人已经

89 岁高龄, 因为年 岁大, 走路时为保持身体平衡而左右摆 动双臂, 活像东北人扭秧歌.我想搀扶 他, 他却一直拒绝.老人口齿清晰、 耳聪 目明, 听他的口述, 就像看一部回放机的 老电影. 都说 "老还小" .讲述过程中, 曾子义 老人就像一个老小孩, 一会儿笑得烂漫天 真, 一会儿哽咽失语, 甚至泪不能禁. ――李铮 解放前读过有限的几天书, 解放时, 米文进被领导作为后备干部培养, 但是 他却选择了从军.在部队, 他进入了长 春航空兵学校, 学习了文化以及军事技 能, 先后在陆军、 空军、 海军中服役, 为国 家的国防做了应有的贡献. 枪炮是吓不到伯父的, 因为他曾经参 加过解放一江山岛的战争, 他是一个训 练有素的军人.在敌人的枪炮面前他都 没有皱过眉头, 在自己的家乡, 在新中国 的土地上, 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采访结束不久, 米文进就去世了.我 在他的墓碑上留下了一副短对联: "纲常 有序, 仁德无私. " ――米运刚 87岁的顾伟民老人, 面色红润、 精神 矍铄、 谈吐率性.我正将笔记本摊在桌 上, 未及发问, 他就OO@@从自己的上 衣口袋掏出了一页纸.纸很小, 上面的 字更小, 照着纸上密密麻麻的文字, 他用 夹杂着德阳方言的上海普通话很书面地 对我说: 我们 (电工厂) 给当时很闭塞的 德阳带来了三样东西: 一是加强了物资 交流.出差、 探亲时, 我们把酱油、 豆鸡 带回上海, 再把海产品、 皮鞋带到德阳, 每个人都揣着帮忙带东西的条子.我们 也带来一些蔬菜的种子,比如"上海青" . "上海青" 垫着一枚 "狮子头" , 德阳 人爱吃;

还有汤包, 吃一口烫了嘴, 更不 明白怎样把汤包进去的, 但都说好吃、 鲜!二是引领了生活的时尚.德阳人向 我们学习穿着打扮, 上衣要合身, 裤腿要 小, 皮鞋要尖头, 我们就教他们怎样裁 剪, 然后缝纫.三是扩大了人才交流. 我们有很多干部到了地方去任职;

我们 举办技校, 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 ――高建平 赵以洲今年已经

86 岁高龄了, 家住 二重生活区.二重生活区是

20 世纪

90 年代修建的六层红砖房, 被包围在一片新 建的高层建筑中间, 显得很有年代感.但 是在

90 年代, 可是德阳市最高的居民用 房, 能住在这里的人, 基本上都是三线建 设的老功臣.他们都有着传奇一般的人 生经历, 都为国家三线建设做出了很大的 贡献, 但他们从来不问国家要一点好处, 坚持过着简单的退休生活, 默默老去. ――陈昶 1961年毕业的清华大学高才生华涌 欣, 读书多、 本事大、 爱好广泛、 热情如 火.才到二重厂的时候, 正赶上厂建设的 低潮, 苏联撤专家厂里停了工, 人心浮动, 他们搞文艺节目体育活动, 稳定职工思 想, 调动大家爱厂护厂积极性, 华老先生 从最基层的技术员做起, 临危受命做车间 主任, 后来当了二重厂第六任厂长.他感 慨地说, 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清华学生, 到 德阳二重工作, 他的成长和成才都与二重 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一再表示, 八十不服 老, 要为德阳的明天更美好, 为二重厂重 组发展壮大出力献策, 贡献余热. ――李淮 三线建设, 对于今天的许多人来说似乎就是一个时代的代名词 罢了;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