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被控制998 | 2014-08-08 |
2015 年, 全国心理援助联盟成立. 去年
6 月, 江苏阜宁风灾, 吴坎坎等联盟 工作人员有序地组织心理援助工作.他 们首先进行前期调研,了解好是否需要 派人、 派什么人、 在哪里能开展工作等情 况, 同时与当地政府、 医院、 基金会等机 构联系,随后派出有经验的志愿者进行 了为期一年的心理援助工作. 专业、 长期、 可持续, 这是灾后心 理援助工作的基本要求. 吴坎坎说, 要做到这一点,仅靠临时驻扎灾区的 志愿者还是不够的.于是, 近年来, 吴 坎坎等人在做一线心理援助工作的同 时, 还通过开展培训、 讲示范课、 组织 课程比赛等活动,培养当地的心理援 助力量. 对于吴坎坎来说,在心理援助工 作开始至今的九年当中,在灾区生活 成了常态.2008~2009 年, 他有三分之 二的时间在灾区,此后有时一年中会 有一半时间在外地,这两年在北京时 间长了反而让他有些不习惯.联盟成 立后,吴坎坎的工作从一线更多地转 为开拓性工作,包括建立灾区心理援 助工作站, 与政府、 学校、 医院等机构 取得联系, 安排好志愿者、 心理咨询师 队伍, 协调专家资源等, 在灾难发生后 三个月内为长期的心理援助工作打下 基础. 今年
1 月,国家
22 部委联合印发 《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 , 心理援助工作有了主管部门―― ―国家卫 计委.国内的心理援助工作正在越来越 规范、 专业、 科学, 吴坎坎的心理援助 之路也在继续. 毫无疑问, 在医院系统中, 离死亡 最近的一定是 ICU (重症医学科) . 重症医学在国内起步、发展不过 三十几年的时间,中国医师协会重症 医学医师分会会长、首都医科大学附 属复兴医院院长席修明,是最早的那 一批到创办了我国第一家 ICU 病房的 协和医院进修的医生.三年以后, 他于
1989 年在复兴医院建立了一个有
3 个 医生、
6 张床的 ICU 病房. 医术追求转向意义思考 当初之所以选择 ICU,是因为他 看到 ICU 可以提供别的科室提供不了 的强有力的生命支持系统,帮助患者 活下去. 但十几年以后, 席修明却把 ICU 技 术称之为一种 协助偷生术 , 他开始积 极倡导接受和顺应死亡的自然事实.他说, 干预总是有限的、 有条件的, 而不是 万能的, 人们应该懂得适时放弃. 是什么让席修明从对医术的追求 转而对意义、 生命、 死亡的思考?
20 世纪
90 年代初,席修明曾经碰 到过一个十二三岁的小患者,因为单杠 滑落, 颈椎完全断裂, 导致高位截瘫, 重 度颅脑损伤. 他在 ICU 整整昏迷了一个 月, 仅靠呼吸机维持生命.最后, 孩子的
6 位家属一致同意放弃治疗. 他还清楚地记得,医护人员和家 属一起给孩子选了个 好日子 , 买了 好多鲜花, 铺满他的病床, 然后, 摘掉 呼吸机……在那个年代,很少有医院 和家属会作出这样的选择. 在ICU, 我们医护人员几乎每天 都会面对死亡. 席修明说, 直到现在, 协和、复兴医院 ICU 病房平均每年的 病死率都在 15%~20%左右,基本没有 什么变化,而医院其他科室的病死率 可能只有 3%~4%. 这意味着, ICU 就是 死亡高度集中的地方, 对于某些疾病, 重症医学也无能为力. 于是, 他不得不开始思考: 在ICU 的医护人员应该如何面对那么多的死 亡?在患者正在经历死亡的过程中, 我 们究竟应该怎么做? 席修明的认识是, 在生命终末期, 患者治愈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技术可 干预的比重越来越少,那么他们需要 的安慰、 照料、 关怀就越来越多. 在西方, 受宗教信仰的影响, 医院 ICU 科室会有祷告室、 告别室, 病人有 牧师陪伴.因为宗教认为, 人在灵魂和 肉体分开时是最挣扎、 最纠结的, 这时 候精神慰藉很重要. 但中国有着不同的文化体系, 除 了宗教, 医学还可以做些什么, 能让病 人尽可能减少痛苦、 平和地离开世界? 这就需要深入的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