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LinDa_学友 | 2014-08-12 |
近日, 市民苏先生向本报 求助, 代姑丈表达寻亲念头. 苏先生的姑丈杨希同 (音) 今年
78 岁, 目前生活在菲律宾薄荷岛, 从事房地 产生意. 今年
5 月中旬, 苏先生到菲律宾 旅游时, 杨老说, 自己的母亲已经去世, 他希望能找到母亲的三个弟弟, 也就是 他的三位舅舅. 杨老说, 家里至今仍保留着母亲及 三位舅舅的多张照片. 母亲陈婉碧 (音) 是长姐, 舅舅有一个叫陈海标 (音) , 一个 叫陈金盾 (音) , 另一个已不记得名字. 母 亲于
1938 年去往菲律宾, 有两位舅舅留 在同安, 而陈海标从同安去往台湾花莲, 上世纪
80 年代曾回过家乡, 但现在不知 情况如何. 杨老的女儿艾米补充, 奶奶当年和 舅公们保持联系, 但后来书信往来断了, 一家人也就此失联. 她还给晚报记者传 来多张照片, 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上是一 对夫妇的合影, 拍摄于台湾花莲. 男子正 是舅公陈海标. 据了解, 陈海标于上世纪 50年代左右去往台湾, 在花莲当了 20多 年警察.
1989 年, 陈家四姐弟曾在同安有过 短暂的相聚, 并拍摄下多张照片. 据艾米 转述, 在一张水边拍摄的照片上, 着灰色 长裙的是奶奶陈婉碧, 着白衣者是舅公 陈金盾, 当年应该是一名老师, 着红衣者 是舅公陈海标. 由于出生在菲律宾, 杨老先生及女 儿艾米能熟练使用英语, 但不太能用中 文交流. 提到人名、 地名时, 两人大多使 用闽南话表述, 晚报记者根据发音反复 询问、 确认, 才确定 最接近的表述.
6 月1日, 苏先生 拨通跨海电话, 晚报记者 与艾米再次 核对信息, 希 望能助其找到 亲人.
6 月2日,本报市民热线5589999 接 到一通来电. 打电话 的是在沙坡尾朝宗宫 做义工的林先生, 他 希望本报帮两位缅甸 华侨寻找51 年未见的亲人. 经过多方联系和 实地探访后, 不到
24 小时, 晚报记者就顺 利找到了两位华侨的 祖屋, 并且通过社区 居委会联系到他们的 亲人.
51 年没见面的 亲人见面后, 手紧紧 地握在一起, 许久都 没有松开. 缅甸华侨来厦找到51年未见的亲人
本报记者多方查访助其找到祖屋和亲人;
双方见面后手紧紧握在一起 亲人的手紧紧相握 近期将办一场家宴 两位缅甸华侨来到祖屋前, 没过 几分钟, 几名王家的亲戚也陆续到 了. 林美珠是王永苗的长孙媳妇, 邓 树云看到她的时候, 先是愣了一下, 随后用闽南话交谈, 两人相认后, 手 就紧紧握在一起, 很长时间都没有松 开. 林美珠说: 这次回来, 找到家就 好, 以后回来就住家里面. 王碧琴的堂哥王来民是辅警, 听 说缅甸亲人回来, 穿着制服就赶过来 了. 他说, 虽然知道缅甸有亲戚, 但多 年没有联系, 也没见过. 他的叔叔上 世纪
80 年代去过缅甸, 但也没和亲 人见过面. 一家人商议后, 决定在最 近办一场家宴, 大家好好聚一聚. 林美珠打开祖屋生满铜绿的锁, 一家人进屋给已故长辈上香. 王碧琴 对祖屋很好奇, 问问墙角瓷砖哪里出 的, 问问门口浮雕石如何雕刻的. 屋 内的楼梯是木质的, 走上去吱吱作 响, 她走得很慢很小心, 还边走边拿 手机拍照. 得知家族里老一辈都已经 故去, 她有些遗憾: 想再去找找村里 其他的老人, 我想听听奶奶的故事. 得知祖屋已经变成危房后, 邓树 云问: 我们能不能申请将祖屋翻修 一下, 能不能继续住里面? 亲戚们表 示, 将向社区反映, 通过合适的途径 申请, 争取将祖屋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