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NaluLee | 2014-08-22 |
迁徙京畿不独只发生在世家大族身上 ,来自 寒族小姓的仕宦之家 ,亦往往紧随着这个时代潮流 ;
这个现象 ,与 隋代废除九品中正制存在着密切关系.唐代家族对葬地的选择 , 既体现了当日流行迁徙京畿的潮流 ,亦强化了自隋代开始出现的 重视向京畿靠拢而漠视在本贯地区经营的倾向. 关键词 : 昭陵 陪陵功臣 迁徙中央化 家族官僚化 强制 迁徙 关陇 一引言笔者写作 《 从窆昭陵 : 论唐太宗的陪陵之制及其陪陵功臣 》 一 文时 ,接触到唐太宗功臣从窆昭陵的史料 ,因而引发对这批功臣后 人迁徙取向的研究兴趣. ① 根 《唐会要 》 等资料显示 ,从窆昭陵的 宗室、 臣僚及其家属 ,达一百六十多人. ② 本文所拟处理的主要课 题 ,有下列三个 : 考述祖籍外州的从窆昭陵功臣后人徙居京畿事 迹 ,和这种做法甚麽作唐人迁徙活动的缩影 ;
迁居京畿现象所 引申出来的历史意义 ;
家族官僚化以及与帝室联姻 ,如何成陪陵 功臣后人保持威望的途径.迁居京畿、 家族官僚化和与帝室联姻 , 关系着陪陵功臣家族的发展策略 ,本文藉着解h上述各个课题 ,盼 可对唐代迁徙京畿的风尚作一综合h明 ,并期望有助於了解唐代 家族如何因应现实环境制约而寻找发展出路.概念上言 ,本文所 称的迁徙京畿 ,是引用学者毛汉光研究唐代世家大族时所提出的 迁徙中央化观点 ,即指出身大族的官僚与家族成员的葬地和活动 围 ,从家乡旧贯迁移到长安、 洛阳两京以及邻近一带的地区. ③ 例证方面 ,本文既是笔者对茔陪昭陵功臣研究的延续 ,目的在於补 充以往唐代帝王陵墓研究所阙略的政治社会部分 ,故亦以唐太宗 ・
0 1
3 ・ 中华文史论丛 (2008. 3,总第九十一辑 ) ① ② ③ 伍伯常《 从窆昭陵 : 论唐太宗的陪陵之制及其陪陵功臣 》 ,《九州学林 》 2005年第
4 期 ,页 2―57.下简称《 从窆昭陵 》 .该文的要点 ,在於勾勒唐太宗陪陵之制的缘起 发展 ,及胪列陪陵功臣的种族地域出身背景和所建立的煲 ,以h明唐太宗功臣集 团的性质、 地域特点 ,与由此而衍生的政治和军事意义. 有关《 唐会要 》 对从窆昭陵功臣名籍的失载之处 ,可参考《从窆昭陵 》 .张沛亦有所 论列 ,如《 牛进达碑 》 便作以下h明 : 牛进达两《唐书 》 未立传 ,《 唐会要 》 '
昭陵 陪葬名氏 '
亦失载.此碑及其墓志 (详见本书 )足补唐史之阙. 见张沛《昭陵碑 石》,西安 ,三秦出版社 , 1993年 ,页 122. 毛汉光在唐代社会家族史的领域探索多年 ,而且取得了丰硕成果.他著有多篇论 文论述唐代家族迁徙中央化和官僚化的产生背景、 过程和影响 ,见其著《 中国中古 社会史论 》 ,台北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 1988年.宋德喜对唐代家族官僚化的现象 也有深入h明 ,见其著《 唐代后半期门阀与官宦之关系 》 ,收入淡江大学中文系主 编《 晚唐的社会与文化 》 ,台北 ,台湾学生书局 , 1990年 ,页 113―161.毛汉光的研 究重点 ,主要集中在当时的高门大族 ,惟迁徙京畿之风 ,其实不独只在世家大族出 现 ,来自寒门小姓的仕宦之家 ,亦每多跟风响应 ,陪葬昭陵的功臣家族 ,有相当部分 属於这样的一t.下文将详述这个历史问题. 的四十二位陪陵功臣后人作观察对象. ① 这些人物的墓葬碑志 , 是本文的主要徵引材料.对於碑志这一类史料的不足之处 ,唐人 已有所h明 : 夫碑志者 ,纪其德行 ,旌乎功业 ,俗多以文词藻饰 ,遂 使道失其真. ② 碑志撰著者了表彰墓主的事功行谊 ,所述的生 平事迹也许因此而出现虚美失实 ,但於葬地 ,却没有作^的必要 , 故碑志在这方面的记载大致可信.这也是本文以这一类资料作 其中主要引h史源的原因. 二 祖籍外州陪陵功臣家族的迁居取向 现先具列祖籍外州陪陵功臣的籍贯种族资料 ,然后论述他们 家族的迁居情况 : 姓名籍贯 /种族 孔颖达 (574―648) 冀州衡水 温彦博 (575―637) 并州祁县 姓名籍贯 /种族 高士廉 (577―647) 渤海县 房玄龄 (578―648) 齐州临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