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飞鸟 2014-09-29

接种匕具和菌种也要用75% 酒精或新洁尔灭等进行消毒,接种时要求做到堵实菌穴,并偏高些,接菌迅速,不可耽搁时间过长,防1r有杂菌侵入,接种后用胶带纸或地膜封好菌穴口.6.9发菌 6.9.1菌袋摆放 接种后的菌袋堆放方式可根据气温和发菌情况而定.低温季节,室(棚)温度低于20℃ 时,为提高堆温,可将菌袋菌坑朝上顺码式摆放,垛高不超过巧层.随着温度升高,为使菌垛通气好,最好摆成"#"字或""形摆放,排与排间留有通道,利于空气流通.6.9.2发菌温度、湿度控制 调节室(棚)温达22℃ 一25?? C, 尽星做到恒温培养,一般温差不超过4℃ 一6?? C, 发菌期间一般每隔(7^-10) 天翻垛检杏温度一次,防I卜 有"烧菌"现象的发生.另外保持室(棚)内干燥,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 以下.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室(棚)内空气新鲜.发菌期间一般用2寸 铁钉粗细的锥子进行3次刺孔增氧,第一次菌丝吃料5cm -8cm 时进行,在菌丝蔓延末端5cm 内,每个接种点处 刺孔((3-4)个,孔深1cm ;

第三次在菌丝相连或发到一半时进行,菌丝外边缘向里1. 5cm 处刺孔4- 6个;

第三次发满菌袋后进行刺孔,孔深2cm , 每袋刺孔14个左右.6. 10出菇 DB13/T 1148-2009 6.10.1场地准备 菌棒入棚前,棚内地面和选用的覆土曝晒((2-3)大,然后再用石灰撒施畦面.6. 10.2下地 菌丝发满菌袋后在菌袋内菌丝体出现有褶皱和隆起的瘤状物且逐渐增加,菌袋接种点附近半径5cm 内长满瘤状物后,但菌袋未转色时下地管理.选择晴朗的大气将菌棒脱袋排列在畦内,用准备好的沙泥土填满菌袋间的缝隙,使菌棒露出1/4左右,然后浇透水.露出菌棒过多的地方,要再加些土,不可让菌棒在外面露的过多.6. 10.3转色期 菌袋转色要在下地栽培后进行,形成有弹性松软感的原基,末端稍有褐色,这表明菌丝己达到生理成熟,逐渐变成褐色的菌皮,这时应控制室内温度25℃ 一28?? C , 空气相对湿度80% 一95% , 适当通风,给予温差刺激,利于菌袋转色.6. 10.4催蕾期 菌棒由白色转成褐色时,可进行出菇管理.首先要喷两天水,喷水时要使用微喷或雾喷设施,且保持间断性,菌坑内有存水即可,晚上停水一宿;

其次一早晨用新的泡沫鞋底进行振袋,中午时可进行喷水止常管理,喷水时要以保持菌袋湿润有弹性即可.菇棚内自大温度控制在10℃ 一25?? C , 拉开10℃ 以上的昼夜温差,保持棚内空气新鲜有充足的氧气,调节空气相对湿度达到80% 一90%

0 6. 10.5幼菇期 当菇蕾长至0. 5cm ^-1cm时,要每袋留(8^-10)朵菇形好、距离均匀、大小一致的菇蕾.保持 棚内温度10℃ 一25?? C , 调节空气相对湿度80% 一90% , 并根据天气情况适当通风,不可大量通风,以免造成菇蕾被风催死.6. 10.6转潮 每采收一潮菇后要进行休菌,使采过菇的穴里菌丝变自或稍有转色,积累养分,可以利于下潮菇生长.提高棚温到20?? C-25?? C,相对湿度达到75%-85%,养菌(3-5)天. 6. 10. 7采收 采收标准根据市场要求而定,鲜菇采收时,待菌盖直径长至4cm ^-8cm 菌膜未开时,做到及时采收.采收时随时把菇柄残留物清除掉.7病虫害防治 7. 1原则 常见病虫害防治,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7.2农药的使用 防治病虫用药 应满足GB/T8321不II GB4285的规定.7. 3常见病害及防治 7. 3. 1常见病害 主要有绿色木霉、青霉、根霉等霉菌.7.3.2预防措施 7.3.2.1切实搞好环境卫生,作好菇棚、床面、_l二 具、器具消毒.7.3.2.2严防培养料带菌,必须做到灭菌彻底和无菌条件下接种,接种时必须在低温、无菌条件下进行.发菌时适温培养,最高不超过28?? C , 并加强通风.7.3.2.3菌种使用具有旺盛生命力的适龄良种.凡退化种、老化种、杂菌污染种均应淘汰.7.3.2.4培养料中,按比例添加麦麸、石膏等营养物,不宜过量.7.3.2.5对出现病害的菌袋,不提倡使用农药,可通过温度、湿度及通风来控制,当病害面积超过2/3, 并且较严重时,可进行掩理或发酵后生产草腐菌.7.4常见虫害及防治 DB13/T 1148-2009 7.4. 1常见虫害 主要有菇蝇和菇蚊等.7.4.2防治措施 7.4.2.1搞好环境卫生,菇根、烂菇及废料要及时清除,并远离菇棚.7.4.2.2菇棚门窗安装防虫网,防_I卜 成虫飞入,杜绝虫源.7.4.2.3菇棚内经常撒石灰粉,以灭菌杀虫.7.4.2.4出菇以后只能使用生物制剂或采用黑光灯、黄板、防虫网、灭蝇灯等诱杀办法除虫.8生产记录 8. 1内容 乡镇、村、园区、户名、生产品种、生产数量、基地编码、产前投入品记录(包括投入品的名称、数量及来源等)、生产日期、配方、日常管理措施、病虫害防治措施、技术依托单位、记录人、园区负责人等.8. 2保存时间 一般生产户的生产记录要保存两年以上.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