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摇摆白勺白芍 2014-09-29

3 4.5 菌种 应符合 NY

862 规定.

5 栽培技术 5.1 生产技术流程 播期确定→培养料制备→播种 →发菌→催蕾 →出菇 →采收→采后管理. 5.2 播期 当地气温以满足菌丝发育所需温度5℃~25℃,出菇期温度3℃~20℃为宜.秋季播种,冬、春季出 菇.如有控温设施,播期可延长. 5.3 培养料制备 5.3.1 常用配方 根据当地原料资源情况,因地制宜选用配方.常用配方有: ――棉籽壳 90%,麦麸或米糠 5%,玉米粉 3%,石膏 1%,过磷酸钙 1%;

――玉米芯 55%,棉籽壳 15%,麦麸或米糠 25%,玉米粉 3%,石膏 1%,石灰 1%;

――棉子壳 40%,木屑 33%,麦麸或米糠 25%,石膏 1%,石灰 1%. 5.3.2 培养料处理 准确称量原料,搅拌均匀后,直接灭菌或堆积发酵后灭菌. 5.3.2.1 直接灭菌料处理 5.3.2.1.1 原料预处理 把棉籽壳、玉米芯、麸皮等原料料分别过筛,剔除杂物.玉米芯使用前用石灰水预湿软化. 5.3.2.1.2 装袋 按配方将培养料加水搅拌均匀后装袋. 装料要松紧适度, 常用17cm* (33cm~35cm) 或20 cm*40 cm, 厚0.04mm~0.05mm的低压聚乙烯或聚丙烯料袋. 5.3.2.2 发酵灭菌料处理 5.3.2.2.1 堆料 按配方将培养料加水拌匀、成堆,四周用木棒打孔,孔深至底,孔间距0.3m~0.5m,用塑料薄膜、 草帘等盖严进行发酵. 5.3.2.2.2 发酵 当培养料温度升到65℃~70℃时, 保持12h进行第一次翻堆. 培养料偏干时适当补水. 以后每隔1d~ 2d翻堆一次,共需翻3次~4次.之后即散堆降温,调节含水量60%左右,即可装袋. 5.3.3 灭菌 DB14/ T554―2010

4 料袋装完立即进行灭菌.高压灭菌时, 0.14MPa维持1.5 h~3h;

常压灭菌时,锅仓温度5h内达到 95℃~100℃并保持12h以上.灭菌结束后,料袋整筐出锅运至经消毒过的冷却室冷却,待料温降至28 ℃以下时进行播种 5.4 播种 在接种箱(室)或超净工作台上进行,接完后,及时运往发菌场所发菌. 5.5 发菌 5.5.1 环境条件 发菌前1周,将发菌室彻底清洁消毒一次.控制室内温度18℃~22℃,料袋内温度20℃~27℃,空 气相对湿度70%以下,保持空气新鲜,避光培养. 5.5.2 管理 调控发菌室温度、湿度、料温,及时检出杂菌并分类处理.菌袋长满菌丝后,在温度18℃~22℃, 湿度70%~75%, 并须一定散射光的环境条件下再培养30d~40d, 进行后熟管理, 当菌丝浓白, 菌袋坚实, 略有弹性,即达到生理成熟,可采取墙式或层架栽培出菇方式. 5.6 催蕾 生理后熟完成后,再经过0℃~13℃低温刺激7d~10d;

然后进行昼夜温差10℃以上刺激7d左右. 5.7 出菇 子实体生长阶段,温度、湿度、通风及光照必须协调一致.温度保持在8℃~15℃,最高不超过20 ℃,空气相对湿度85%~95%,空气清新,二氧化碳浓度在0.1%以下,光照强度保持800Lx~1500Lx.出 菇期必须避开高温季节.出菇期随菇房的温度而变化,一般为7d-15d. 5.8 采收 在菌盖充分伸展并保持边缘内卷时采收.采收时要戴手套,手抓菌柄整朵拔起,保持菇体的完整与 洁净.采收后,及时修剪、去杂、分级和包装.一般采收 1~2 潮菇. 5.9 采后管理 一潮菇采后停止喷水,清理袋口四周和环境,待菌丝恢复生长后,进行二潮菇管理.

6 病虫害防治 6.1 原则 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使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使用农药时,要严格执行GB 4285和GB/T 8321的规定. 6.2 病虫害种类 6.2.1 病害种类 木霉、青霉、根霉、毛霉、曲霉、链孢霉、酵母菌等. DB14/ T554―2010

5 6.2.2 虫害种类 菇蚊、跳虫、螨虫、线虫、蛞蝓等. 6.3 综合防治 6.3.1 菇房使用前彻底清洁,通过通风、日晒及地面撒生石灰粉等措施进行菇房消毒.器具及菌(袋) 用0.1%高锰酸钾或 75%酒精消毒. 6.3.2 选用新鲜、无霉变、不含任何有害物质的优质培养料,料瓶(袋)须经彻底消毒灭菌. 6.3.3 选用高抗、高产、做过出菇试验的优良菌株. 6.3.4 及时清理废菌袋.已污染的料袋,表面撒生石灰粉隔离运至远离菇房处深埋. 6.3.5 利用荧光灯、除虫菊酯粘虫板对菇蚊等进行诱杀. 6.3.6 菇房门窗、通风口须安装防虫装置,必要时限定人员出入. 6.4 药剂防治 严格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施药时间必须在采菇结束后,而且禁止药物接触菇体.可使用的农药 和使用浓度有: ――8%阿维菌素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