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丶蓶一 | 2015-03-09 |
3 责任编辑:朱云毕
电话:89880091 E-mail:[email protected] 乐活2011年12月11日 星期日 排局 赏析 ( 32) 漫话顽主圈子
1 " 再来一个! 再来一个! "夕阳红广场上,掌 声和着叫好声,一浪高过一浪,钻进这个里外三 层的人群才打听到, 原来这个让大伙喝彩声不 绝于耳的,是淮阴小调传承人史玉华.在连续唱 了三曲之后, 年过70的老汉决定先停下来休息 会儿. 史玉华是淮阴区徐溜镇张庄村人, 今年已 有72岁高龄了, 今年11月11日刚刚成功申请了 淮阴小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史老唱 起歌来声音洪亮如钟,看着他蹦蹦跳跳的样子, 俨然一个年轻小伙子的活力劲儿, 根据小调里 的剧情,在他那张脸上演绎人生的喜怒哀乐.在 休息的间隙里, 史老拿起响板为下一曲打起了 节奏.他一生爱好演唱和表演,多年来一直致力 于淮阴民间小调的搜集整理工作,2006年还出 版了 《 苏北民间小调说唱集》. " 我长这么大,对淮阴小调的喜爱从来没停 止过,最忙的时候连间断都没有. "史老说着他 和淮阴小调的渊源, 仿佛又回到了跟父亲学习 的幼年." 那时候家里不让学,觉得学这个没出 息,家长认为好好学习文化课,考上大学才是正 经事. 但是,现在很多曲调、演奏都是那时候偷 偷学来的. "高考落榜的他在村里当了4年的民 办教师,改革开放后随着时代潮流 " 下海",做了 多年音像生意.谁也没有料到,在做音像生意的 那些年里收集到的唱片、磁带,为他后来淮阴小 调的整理工作帮了大忙. 丰富多彩的演唱内容 天寒地冻的季节, 让人无法不眷恋室内的 温暖, 可就有那么一群老头老太太总是不寻常 理地往外跑,干啥啊? 到夕阳红广场上活动去! 自从北京北路建了个老年人活动广场, 不论寒 冬酷暑,总挡不住一群热爱生活、传承文化的老 年人. 有的下棋、有的聊天、有的健身,还有一群 专唱"淮阴小调"的特别惹眼. 循着嘹亮的歌声和 一阵阵喝彩,那个点儿很好找. 关于淮阴小调 整理小调资料 说起那本厚厚的 《 苏北民间小调集》, 史玉华脸上掩饰不住的自豪. 虽然出版的 书仅此一本,但说那是他花了毕生心血整 理的,一点都不夸张. 对民间小调的搜集 工作是个苦差事,没有持之以恒的心是不 能成事的." 从二十多年前,我就开始留意 淮阴小调的曲调和内容,那时候做音像生 意,正好赶了个巧,有喜欢的就留下. 后来 真正打算搜集整理的时候, 除了根据记 忆,便是到处拜访老艺术家. "史老记得多 年前的一个秋天, 他去涟水黄三太家,听 她现场唱了一遍 《 王干妈》,才有了如今原 汁原味的那段. 虽说史玉华是高中学历,可那个年代 识字的人并不多,这也为他后来能成功整 理小调打下了基础. 凭着一番热情,史玉 华走遍了苏北几个喜爱淮阴小调的城市, 连、宿、盐,听到的任何一段曲调都原原本 本地记录下来,每次出门必有收获. 还有 一部分来自书籍,据史老讲,他们家世世 代代喜欢听淮阴小调,也爱唱,家里自然 有几本传下来的 " 宝贝". 现在,史玉华收 了两个得意门生,王翠平和张树荣,他们 正在积极地从事着淮阴小调的传承工作. 现在,在淮安很多地方,小调仍是大 家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 从农村到城市, 只要有老年人的地方,就有淮阴小调的踪 影." 现在,能唱小调、喜欢小调的人都在 四十岁以上,每次演出之后,很多人拍手 叫好,但我注意到想拜师学艺的人中没有 30岁以下的年轻人,不知道淮阴小调到底 能走多远. "史老不无担忧地说. 搜集,累并快乐着 一一一曲 曲 曲小 小 小调 调 调唱 唱 唱到 到 到今 今今指导弟子 史玉华收藏、整理的民间 小调书籍 ―― ―说一说那个痴迷淮阴小调的史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