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liubingb | 2015-03-26 |
1965 年在巴黎国际博览会展出.这项成 果开辟了光机所红外研究领域, 带动了所内相关 项目和新技术的发展, 如: 红外晶体生长加工、 非 球面加工检测、 自动精密控制、 红外探测器和红 外辐射测量等.为进一步开展红外光谱技术需 要, 唐九华总结经验和相关技术撰写了 《红外分 光光度计的性能设计》 , 发表在
1976 年 《光学机 械》 第2期. 参加 两弹 攻关 开辟光学动态观测技术领域
1958 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 开, 国家领导人在会上提出了研制原子弹、 导弹 和人造卫星, 也就是后来人们说的 两弹一星 . 建国之初中国尖端武器的研究, 曾得到苏联的一 些援助, 中苏关系恶化后, 苏联撤走了在中国的
1390 名苏联专家.许多项目陷入停顿, 刚刚起步 的原子弹和导弹研制也是如此. 党中央讨论后决 定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地发展我国的原子弹、 导 弹技术, 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重任完全落在中国 自己的专家身上.当时, 虽然正值国内物质最为 匮乏时期, 但科学家们都干劲十足.
1960 年, 国防部五院根据飞行试验需要, 建 议在国内自行研制光学弹道测量系统, 这是一套 对导弹的轨道进行跟踪及精密测量的大型光学 仪器, 简称电影跟踪经纬仪.时任国防科委副主 任钱学森认为只有光机所具有这样的技术基础, 极力主张由光机所来研制. 为了国家的国防科学 事业, 为了不辜负领导的信任, 王大珩、 唐九华等 专家带领全所
600 多名科技人员勇敢地接受并 承担了这一重要任务. 由于光机所具有较好的技术基础,
1958 年全 国 大跃进 期间, 全所人员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群策群力,技术攻关完成了俗称 八大件、一个 汤 , 即在国内率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 大型光谱 仪、 高精度经纬仪等八种有代表性的精密仪器, 以 及一系列新品种光学玻璃,这些成果在国内令人 瞩目, 同时较为全面地建立了光学、 精密机械、 材 料和光谱物理等方面的基础, 培养了光、 机、 电综 合技术人才,为承担经纬仪工程任务提供了人员 和技术保障. 为完成经纬仪工程任务, 中国科学院 将原长春光机所和原长春机械所合并,为光机所 充实了机械和电的技术力量.1961 年6月, 经国 家计委、 国家科委联合批准, 靶场光学跟踪测量系 统大型电影经纬仪正式列为国家项目. 电影经纬仪是跟踪测量飞行器飞行轨迹和 姿态参数的外弹道光学摄影测量仪器. 这是在测 地经纬仪的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般由摄影 系统、 跟踪系统和测角系统组成, 另外还有与其 配套的判读系统.现代电影经纬仪融合了光学、 精密机械、 电子学和计算机等多种技术, 已成为 靶场中有代表性的多功能的光学跟踪测量设备. 当时国际上以瑞士 EOTS-C 型电影经纬仪和美 国ROTI-II 型电影经纬仪最具代表性并使用于 相关靶场. 然而, 这些经纬仪对中国都是禁运的, 可供参考查阅的相关技术资料甚少. 电影经纬仪工程任务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 工程, 对外要与计算机、 雷达、 时间统一系统和通 信系统连接并协同工作;
对内各分系统互相之间 又存在错综复杂的制约关系. 为了研究清楚这些 关系, 确定仪器各部分的主要结构参数以满足各 项使用指标的要求, 唐九华作为项目副总设计师 吸取以往工程研制的经验,明确提出要全面、 正 确地了解使用要求, 充分认识仪器总性能与仪器 各部分主要参数的关系和各结构参数之间的相 互制约关系, 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套光学工程总 体设计的工作方法, 闯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工程 任务管理之路. 唐九华等组织精干科研队伍用了近两年时 间开展了光学总体方案的设计和论证、 光学作用 距离的模拟和目标有效光照面积试验、 仪器精度 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