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丑伊 | 2015-07-29 |
8 版;
樊宝敏、 董源: 《中 国历代森林覆盖率的探讨》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1 年第
4 期.
6 [宋] 李P等: 《太平御览》 卷871 《火部四》 引 《语林》 , 中华书局,
1960 年影印本, 第3861 页上. 2018.6
100 - - 代, 山区的燃料总量仍远比平原地区丰富
1 . 史前时代, 人类多生活在丛林密布的山区, 诸多考古发现可以证明这一点. 早期农业兴起时, 人类 逐渐离开山林, 集中分布于山前台地上, 这既可有效防范洪水与猛兽, 又可有效组织农业生产, 华北地 区也不例外.而早期的华北平原低湿多水、 沼泽密布, 并不适合人类居住, 所以平原腹地人烟非常稀 少. 随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人类不断向平原深处挺进, 终于完全改变了人口分布状况, 形成了山 区人烟稀少平原人口稠密的人口格局. 而随着平原地区的不断开发, 当地人口不断增长的同时天然植 被却不断减少, 最终几乎完全消失, 这就形成了燃料蓄积量与人口分布倒置的结构.即越是燃料资源 丰富的地区, 人口越少;
越是燃料资源匮乏的地区, 人口越多. 渊二冤城市与乡村的区域差异 前工业时代, 城市人口的总量远不如农村人口众多, 但农村人口极为分散, 即使在天然植被破坏 严重的平原地区, 仍有大量的作物秸秆与枝叶可用作薪柴, 故燃料蓄积量相对较为丰富.而城市人口 分布极为集中, 城池之内燃料蓄积量近乎为零, 燃料资源极为匮乏. 因此在燃料资源方面, 也存在着城 市与乡村间的二元对立, 这种格局也对社会与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的燃料供应极为紧张, 一旦遭遇突发情况, 马上面临极为严峻的形势.突降大雪或天气酷寒 时, 薪柴供应紧张. 如宋庆历四年 正月庚午, 京城雪寒, 诏三司减价出薪米以济之
2 , 又如吴遵路赈济 百姓时 民既l米, 即令采薪刍, 出官钱收买, 却于常平仓市米物, 归赡老稚, 凡买柴二十二万石.比至 严冬雨雪, 市无束薪, 即依元价化鬻, 官不伤财, 民再获利
3 . 又有人议论赈济流民时 官同出议租赁民 间芦场或柴山近县郭各去处, 纵流民樵采. 官复置场买之, 非惟流民得自食其力, 雪寒平价出卖亦 可济应细民.
4 王、 柴文中引述相关材料亦颇多 (第141-142 页) , 不一一赘引. 可见冬寒大雪之后薪柴 供应问题至关重要, 牵动着政府的神经. 民间冬日用柴紧张, 与取暖需求较大有关, 详细分析参见本文 第五部分. 敌军围城, 最大的危机不在于粮食而在于薪柴.如宋靖康元年 (1126) 十二月二十二日, 金军兵临 城下的开封 大雪盈尺, 诏云风雪大寒, 小民阙乏柴薪,多致冻馁, 皆朕不德所至.万寿山许军民任便斫 伐.是日百姓斫竹木多为军兵强者独擅
5 , 二十九日 纵民樵采, 万寿山竹木几尽.又诏毁折屋宇以充 柴, 军民奔趋, 坏夺蹂践坠压至死者
6 .关于开封围城中的燃料紧缺状况, 《三朝北盟会编》 中有较多 记载, 不一一列举
7 . 近城地区的民众多有樵采贩柴炭为业者. 城市自身的燃料蓄积量近乎为零, 势必从外部大量输入. 但其来源往往来自近郊, 太过遥远则所费人力过大而价格走高, 普通市民无法承受, 司马迁称: 百里
1 以上论述主要参考了凌大燮: 《我国森林资源的变迁》 , 《中国农史》
1983 年第
1 期;
王九龄: 《我国是怎样由多林 变为少林的》 , 《资源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