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摇摆白勺白芍 2015-08-26

7 G 9] 描述室温随供冷量的动态变化关系, 模型中描述温变规律的参数包括受控端制冷量 Q、 围护结构的传导热阻 R 和室内空气的热容C.该 文假设各受控端的 Q 和R 相同, 以C为特征属性 进行聚类分析.但是Q 和R 均相同的假设太强, 且 该文未进一步探讨聚类后空调聚合体的分组控制方 式. 可见, 现有文献尚未对计入受控端温变特性差 异的空调群分组控制方式开展充分研究.为此, 本 文提出一种聚类分组及错 峰( c l u s t e r i n ga n dp e a k G s t a g g e r i n g , C P S ) 控制 方式.首先, 以温变指数、 特 征温差两个温变特征属性对受控端聚类分组, 减少 控制组数, 简化控制方案;

随后, 引入准备时间的概

0 4 第4 0卷第2 0期2016年1 0月2 5日Vol.40N o .

2 0O c t .

2 5,

2 0

1 6 D O I :

1 0.

7 5

0 0 / A E P S

2 0

1 5

0 8

2 2

0 0

2 h t t p : / / ww w. a e p s G i n f o . c o m 念错开聚合体进入受控期的时间, 由此尽量保持受 控端状态的多样性, 降低分钟级空调负荷的波动, 并 通过优化聚合体错峰运行方案, 尽可能获得室温允 许波动范围对应的降载量.本文热响应模型采用适 于居民和小型商用建筑的 E T P模型, 但所提分组控 制思想具有推广到中、 大型商用建筑的价值.

1 市场规则和基本假设

1 ) 供电公司负责对辖区参与降载的空调进行制 冷量Q、 制冷额定用电功率Pe 的核实以及受控端R 和C 参量实测[

1 0] , 将结果上报电网调度部门;

后者 实施受控端聚类, 并在夏季根据气温和负荷预测情 况分析次日是否需空调降载、 确定降载需求期和需 降载量, 进而决策空调聚合体降载控制方案;

供电公 司按调度部门下达的分组控制方案在次日降载需求 期实施空调负荷控制.下文用下标i 代表第i 个空 调聚合体的参量, 用下标i k 表示其中第k 个受控端 的参量.

2 ) 电网公司与用户事先协定降载日空调温度设 定值 Ts e t 和降载期允许的室温上限值Tm a x , 其中Ts e t 反映用户在空调习惯使用方式下夏季峰荷时段 的室温均值, Tm a x 则由热舒适的室温上限决定, 两者 协定后不做修改.电网公司在夏季高温日前一天根 据尖峰负荷预测值确定次日空调群降载需求量, 进 而确定 次日受控端在受控期的室温上限值Tt o p ( Tt o p 0都主要发生在Tt o p 接近Tm a x 的情况下.

2 ) 随着 Tt o p 的下降( 无论分组数多少) , C P S的Nc 会迅速降为0, 而其他两种控制难以做到这点. 这是因为, M S Q 的Nc 主要取决于分组数, 仅当分 组数接近τ a v e( 此时室温每分钟模拟/监测一次) 时Nc=0;

对APS而言, 室温越界主要源于同组受控 端温变特性差异大, 这种差异不会随着 Tt o p 的下降 而有所改变;

而CPS实施了按温变特性参量的预分 组, 受控端温变特性与所属聚合体平均温变特性的 差异很小, 故当Tt o p 稍远离 Tm a x 即可迅速减少室温 越界情况.

3 ) 一定的 Tt o p 下Nc 随分组数的增大而减小. 对MSQ而言, 这是因为分组数增大则对受控端监 测和控制的时间间隔缩短, 临近室温上界的一组不 易超界就可启动制冷机制冷;

对CPS和 A P S而言, 分组数增大则相同聚合体内各受控端的温变特性更 为一致, 按同组平均启停周期控制时室温越界的受 控端减少.

4 ) 任何室温可调范围和任何分组数下, C P S控 制方式的 Nc 值都是最小的.其他两种控制方式中, A P S的Nc 值始终保持在受控端总数的1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