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捷安特680 | 2015-10-01 |
一、给定材料 材料一 2017年以来,浙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前三季度经济运行延续上半年稳 走向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走势好于全国,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新动能不断发展壮大.
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369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1%,增速比上半年快0.1个百分点,比 去年同期快0.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6.9%)1.2个百分点. 全省深入推进 放管服 改革,2017年前三季度,新设企业28.4万家,同比增长25.4%;
新设个体工商户 55.7万家,同比增长15.2%.平均每天新设企业1040家、个体工商户2040家.至9月底,浙江省有各类市场 主体575.3万户,同比增长12.5%,其中,企业188.8万家,同比增长16.7%,这些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微企 业. 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小微企业实现增加值5802.6亿元,同比增长6.0%;
规模以下工业小微企业实 现增加值4263.45亿元,同比增长6.2%;
小微外贸企业出口总额累计2354.9亿元,同比增长19.43%.多年来, 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拉动力,它们贡献了浙江60%的税收、70%的经 济总量、80%的外贸出口、90%的社会就业,为约占全国人口4%的浙江人,在全国1%的土地上,创造全国7% 的经济总量作出了巨大贡献. 材料二 1969年,25岁的鲁冠球凭着东拼西凑的4000元钱,带领6名农民白手起家,在萧山创办了 宁围公社农 机厂 .为求生存,他千方百计为周边公社的农具提供各种配套, 人家要什么就做什么 .凭着鲁冠球超凡 的经营能力和敏锐的市场嗅觉,企业越做越大,到1978年,全厂已有400多人,年产值300余万元,厂门口 也先后挂上了 宁围农机厂 宁围轴承厂 宁围链条厂 宁围失蜡铸钢厂 和 宁围万向节厂 等七八块牌子. 就在一切看上去都顺风顺水的时候,鲁冠球却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把挂在厂门口的几块厂牌一一拆 了,只留下一块 萧山万向节厂 --他决心今后只把精力投放到一个产品中,那就是汽车的易耗配件 万向节 上.鲁冠球后来说,他从1978年开始考虑一些问题, 做工厂不能有什么就做什么,到了一定的时候就要小 而专、小而精 .自此,这家 身份低微 的企业从当时的 冷门 行业一跃发展成为今天营收超千亿、利润过 百亿的现代化跨国企业集团,被誉为 中国企业常青树 . 浙江义乌S日用品有限公司创始人楼某14岁时就随父走街串巷,鸡毛换糖,收过农药瓶、摆过地摊、搞 过养殖……15年间干过20多个行当,但积蓄寥寥.1993年底,已是而立之年的楼某慢慢意识到,什么都尝 试便什么也做不好,他决定抓住手中的吸管生产设备,一门心思做吸管,从此不再换主业. 吸管这东西,
2 一次性、几厘钱、低门槛、低技术、低利润,在餐桌上都是白送,还没人关注,只能挣一点辛苦钱. 楼某 说, 家庭抱怨、员工怀疑,但我仍然坚持原定的路径,未来五十年只做一根吸管. 20多年来,S公司坚持 专业化发展道路,坚守实业,不多元,不浮躁,不急功近利,将一根吸管做精、做强、做到极致.目前,S 公司拥有各类塑料吸管生产流水线200多条,企业员工600余人,年生产各类塑料吸管近万吨(200多亿支) , 已成为全球质量最好、品种最全、创新最多、市场覆盖面最广的塑料吸管生产企业,是当之无愧的 行业领 导者 . 材料三 浙江经济是 千家万户 的草根经济.改革开放初期,个体工商户以其准入简便、成本低廉、经营灵活的 特点,实现了浙江人创业做老板、发家致富的最初梦想,带动了浙江以制造业为主的传统产业发展,造就 了民营经济大省和强省的地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工商户自身的发展空间在逐步萎缩,尤其是 2008年以来,浙江经济进入工业化发达阶段,发展面临的困难剧增,大量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难以适应 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为此,浙江省陆续出台《浙江省个体工商户转企业及小微企业规范升级工作意见》 《浙 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的意见》 《关于制定 个转企 行业标准的指导意见》 等一系列 个转企 扶持政策文件, 以政府有形之手推动市场主体自觉提升. 自2013年以来, 全省累计完成 个 转企 20.2万家,市场主体中个体工商户比重由2012年底的71.7%下降到2016年的66.7%,减少了5个百分点. 创业者越过个体户模式, 一步到位 直接设立企业渐成潮流,以杭州为例,2016年新设市场主体中个体工商 户比例仅占50.9%. 说起个体户,对方就会觉得你信誉度不高,很多要求有一定资质的招投标活动参加不了,还无法出具 增值税发票,损失了不少订单. 在温州瓯海郭溪街道从事五金加工的杨某告诉记者,前年的 个转企 ,使 他完成了从个体户 小老板 向公司 企业主 的华丽转身,突破了以往的发展瓶颈.在他看来, 个转企 更像 是一道平衡大账与小账的 考题 .转企前,杨某也有顾虑:原来赚的钱,只要放进自己的口袋就行,而转企 后,所有的成本开支,都要纳入公司规范的财务体系中.除此之外,经营成本的增加才是对他最大的考验: 转企前,他每月只需要缴纳1500多元的定额税,转企后,按照目前的产量,他每月所缴的税费至少要5000 元,再请一个兼职的会计,每年至少还要增加2万元的额外开支.即使原材料采购、电费等发票可以进行部 分成本抵扣,加上政府还有部分财政返还奖励,每年的实际经营成本也要增加5万元左右.但杨某更愿意把 个转企 视为一种倒逼机制. 个转企 后,他拿到50万元的贷款,陆续添置两台先进机器,聘用三名设计师, 专门从事新产品开发.尽管经营成本增加不少,但杨某更看重的是转型后企业发展空间和口碑的提升.他 认为, 个转企 后如果不自我加压,不做好企业发展规划,再沿袭以前的 小富即安 或 小打小闹 的思维, 很难说企业会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