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XR30273052 | 2015-11-22 |
我的家乡位于济南 南部山区、 长清东部山区、 泰安 北部山区的 三区 交融点, 群山 连绵, 与泰山 一脉相承 , 是实 打实的纯山区. 虽然地处偏远, 但这里的风土人情却温馨淳朴, 充满了又香又浓的暖意. 其实, 家乡人的 办年 就是忙年或备 年, 提前为过年做准备. 给我印 象最深和感到最热闹有趣的, 是 家乡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至八 十年代初期的 办年 方式. 那个时候, 农村生活条件十 分困难, 根本没有什么现代化的 机械设备. 过年包顿饺子用的小 麦面和荞麦面都要依靠人工在 石磨上推, 在石碾上轧. 还有那 些蒸窝窝头用的地瓜面、高粱面、 豆子面, 也都离不开推碾、 拉 磨费力气. 就是做粥和摊煎饼用 的玉米面、 谷子面也只能靠在石 碾、 石磨上 转悠 . 那时候十家 八户的才有一盘石磨, 可以轮流 磨面粉. 但是, 碾谷子、 碾米面用 的石碾却太少了, 一个庄上仅有 一两盘石碾. 而在石磨上磨粮食 的时候, 就必须先从石碾上压碎 之后方可. 因此, 那时候的抢碾、 占碾、 等碾、 推碾的事最让人愁 得慌. 因为家家户户都忙着 办年 , 而且在石碾上推什么东西 的都有, 进腊月门儿, 村子里的 那一两盘石碾就不分昼夜地滚 转个不停, 吱吱呀呀 叫个没 完. 为了能够抢到碾, 常常是深 更半夜起床, 披上破棉袄, 扛上 碾棍子, 拿上碾笤帚去占碾. 可是, 等到了那里一瞧却很失望, 因为碾道旁已经有好几家子人 在那里等着了. 没办法, 只好回 家拿上早饭等着挨号. 挨号推碾 的时候, 最怕赶上石碾 掉脐儿 或 拐格子 出了故障, 那就更耽 误事儿了, 那个 烦人劲儿就别提啦.推碾是个既费力气又费时间的累活,把碾上的粮食推完一遍之后,还要再用粗箩和细箩一遍又一遍地筛,筛出来的粮渣再重新倒在碾上继续推. 若是碾谷子, 则要用簸箕一 遍又一遍地簸. 因此, 有很多农 户推碾要推个通宵,有月亮的夜晚还好说,如果没月光就得点上煤油提灯. 待从石碾、 石磨 上推下粮食面子之后,接下来就是 办粮饭 了,主要是蒸黄 面窝窝、 炒米面、 煮地瓜、 做年 糕、 摊煎饼等等. 同时, 家乡人 办年 还要 揍(做)鞋 、 揍(做)衣裳 、 缝 帽子 , 为的是面貌一新迎新年, 干干净净过大年. 那时候, 十里 八村也没有用缝纫机 砸(加工) 衣裳 的, 所以, 庄户人家穿鞋、 穿衣裳只能靠手工缝制. 一些人 口多的家庭, 为了人人都能穿上 新鞋子和新衣裳, 常常要在煤油 灯下 加班加点 . 另外, 家乡人 办年 , 还要 忙着卖干草(谷秆)、 卖秫秸, 为的是换点钱后好赶年集、购年货;
又要忙着劈火头(劈木柴)、 糊锅灶;
更要忙着送年礼、 看亲 戚;
忙着做豆腐、 蒸渣窝窝;
忙着 推头、 洗澡. 之后, 就是忙着杀鸡 宰羊, 宰鱼割肉;
提前写对联、 请 财神、 搬门神、 敬灶王……忙着 忙着也就到了年根儿, 新年就在 眼前了. 马洪利 年味尽在 办年 中 说起蒲窝, 好多人都很陌生. 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 蒲窝那是相当流行, 男女老少人 人都会穿, 不穿反倒不正常, 除非 你不怕冷. 蒲窝, 顾名思义也就是用蒲 草编成的蒲草鞋, 围成一个草窝 的形状, 脚伸进去暖暖的. 其实要 说暖和还是棉鞋, 可在那个年代, 人们大多家境贫寒, 谁能买得起 棉鞋? 冬天里能穿双毡窝就已经 是奢望, 毡窝别看又硬又笨的模 样, 可那也只是有身份、 有钱人的 象征, 老百姓还是只能穿蒲窝过 冬. 进了九, 集市上就有了蒲窝 的身影, 自家编也成, 蒲草随处可 见, 不过这编织手艺那真的需要 心灵手巧才行, 所以寻常人家还 是以买为主. 蒲窝不贵, 早先是几 分, 到我父亲那一辈一双大概是 几毛到几块钱不等. 集市上卖蒲 窝的小摊很多, 大大小小的蒲窝 兼顾男女老少, 甚至老太太的三 寸金莲或者是小放脚都能买到称 心的. 姑娘们喜欢漂亮, 心眼活泛 的手艺人就把蒲草染成各种颜色, 编出来的蒲窝大家都喜欢, 红的、 黄的、 绿的煞是好看. 小孩子 们的更是可爱, 连刚学走路的娃 娃也有蒲窝穿. 这蒲窝也是认产地的, 在我 们滨州, 大伙儿买前一般会先问, 这是水湾的吗? 只要答是, 便放心 大胆地买, 所以附近村里卖蒲窝 的小贩都会推着手推车去水湾批 发蒲窝, 可能是因为水湾这地方 属于退滩地, 地势低洼, 沟渠环绕 吧! 也正是这遍布沟渠的蒲草(当 地人习称 蒲子 ), 给水湾村民编 蒲窝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 于是水湾蒲窝成了那个年代 百姓心中的首选. 蒲草叶子宽大厚实, 蒲窝的 编法跟柳条筐的编法类似, 里里 外外都透着粗犷的风格, 厚厚实 实的. 从割草到编织, 编蒲窝是件 累人的活, 可为了生计, 手艺人需 要猫在潮湿的地窨子里, 点着昏 黄的煤油灯, 熬夜编蒲窝, 有时脸 都被煤油灯熏得乌黑, 就是这般 努力, 一天编三双就已是高手. 编 蒲窝需要鞋楦子, 一般是木头的, 也有人用泥来做, 按人脚的大小 做成泥楦, 然后用火烧烧就可. 因 为鞋口没有弹性, 所以鞋口多采 用椭圆形, 刚好在脚面上, 没有鞋 腰, 便于穿脱. 刚买回来的蒲窝还不能直接 穿, 还需进行二次加工, 把穿旧的 布鞋鞋底缝在蒲草鞋的底下, 使它 也有了一个既抗磨又牢固的千层 底. 再用袜子头或布将里里外外、 前前后后贴好缝好, 里面再絮上麦 秸, 既轻便又保暖. 经过加工后的 蒲窝有的可以连穿几冬也不会坏, 可如果遇上不讲究的人, 说不准几 天鞋帮就歪到一边去了, 保准出不 了冬, 这蒲窝就寿终正寝了. 虽然穿蒲窝走路十分轻便, 可它跑起来依旧是 踢里趿拉 的, 有时只能用 拖 来形容这种 鞋, 即便如此, 可它仍旧伴着人们 度过一个个寒冷的冬天. 老百姓的智慧是无穷的, 蒲 窝在不少地方都有所见, 遍地蒲 草好编鞋, 只要有蒲草的地方, 都 有它的存在, 只是名字不同罢了. 比如在胶东, 人们称之为 嘎哒 . 有的还叫芦花鞋, 在温州还有一 个专门的蒲鞋市, 足见那个时代 蒲窝的兴盛. 可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 人 们开始改穿棉鞋, 过去到村里吆 喝收蒲窝的摊贩不再来了, 蒲窝 摆在集市上没人问津, 没有人会 穿这种简陋的鞋子. 渐渐地, 这种 最天然、 环保的传统民间工艺品 已濒临失传的境地, 再见到蒲窝 的身影大概只能在工艺品店里了. 不管如何, 寒冬时节, 在老一 辈人的心中, 蒲窝永远是最温暖 的记忆, 这是不容置疑的. 青岛二中在风光旖旎的青 岛栈桥旁边,四层楼开窗即能把痰吐到海里.它与山东大学是近邻―――透过篱笆,可以望见绿荫丛中掩映着的山大教授 小楼. 1957年, 我在青岛二中读高 中,所以我的同学中有不少山大教授的子女:我的同桌是赵俪生的女儿赵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