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LinDa_学友 | 2015-12-03 |
136 校友文稿资料选编・第17辑 师友情 宗植学长在清华出版《比邻天涯》、《海 天一色》两本文集,这件事情从头到尾都 是承老师张罗的,承老师请张孝文校长为 文集写序,他还亲自带领我们将出版的文 集打包,然后分头寄送到国内各大图书 馆.在办公室里我不只一次见过他约张宗 植先生的孙女张晴谈话,关心她在清华的 学习与生活. 清华作为名校,校友遍布海内外,每 年都有校庆,每年都有不同时期各类校友 返校.对一些重点的、代表性的校友接 待,承老师总是不辞劳苦,亲力亲为,做最 周到细致的安排.他会亲自陪同他们参观 校园新貌,介绍学校各方面取得的成绩, 带着校友参观他们当年住过的宿舍,在当 年曾经吃过饭的食堂用餐,帮他们约见这 些校友们的老师、好友、同窗叙旧.这些 看似简单的事情,却往往是回到母校的校 友们最需要的,耗费了承老师很多精力和 时间. 承老师自己这样做,也安排一些类似 的事情让我们做.我1994年刚到校友会工 作的某一天,清华校友会理事会在工字厅 开会,会议结束后,天色较晚,86岁的 赵访熊先生和94岁的施嘉炀先生住校内, 承老师让我陪同赵访熊先生回西南区的公 寓,派另一位同志送施嘉炀先生回胜因院 37号.1994年的3月,学校邀请在京参加 两会的校友返校座谈,他派我随车去香山 饭店接送历史学家张岂之先生.张先生曾 经是西北大学的校长,我毕业证上就是他 的签章.那年来参会的还有设计大师张锦 秋学长.张岂之先生退休后来清华人文学 院做双聘教授,张锦秋学长获得了2010年 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是清 华女杰的代表.正是在这些看起来不起眼 的点点滴滴之中,作为一个新加入到校友 工作领域的人,我体会到了这份工作的意 义和价值. 承老师身上有着清华人谦虚、严谨的 作风.在担任校友会总干事期间,他还兼 任《清华校友通讯》主编,虽然他负责 校友会的全面工作,非常忙碌,但通讯的 一些重要内容都是他亲自组稿和把关,对 每期的重要稿件他都仔细修改,对其中的 一些史实花费不少时间查阅资料、反复校 对,减少错误的发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是,在承老师的多方努力下,通讯得到了 国家的正式刊号.编辑部老编辑周家悫老 师说,《清华校友通讯》就是在承老师任 上走上正轨的.在我后来从事《通讯》编 辑工作时,他常常给我一些具体指导和鼓 励,告诉我这一期哪些内容不错,哪些文 章有问题.说到问题时,他会解释说,这 不怪你们,你们年轻,不了解这些事情. 有一段时期,在钱锡康老师的带领下,我 们走访了大量的年轻校友,写了大批校友 人物专访,承老师看到后很高兴.记得 2005年11月出版的通讯52期中,刊登了我 写的三篇人物专访,访问对象分别是中国 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华(1980级自 动化,他现在是院长了),东方红四号总 设计师周志成(1987硕力学),32岁的全 国劳动模范、中国网通奥运通讯部总体规 划与项目部经理张旭(1991级汽车).承 老师看到这三篇专访后对我说: 52期上 这三篇文章不错. 他还常常告诫我说, 编通讯最重要的是 严谨 .我们编辑的 每一期通讯他都会拿一些放在家里,方便 随时送给见到的校友.每期通讯他都会仔
137 校友文稿资料选编・第17辑 师友情 细地从头看到尾,然后将其中的错误写在 一张小纸条上交给我们,有时还亲自到办 公室给我们讲一遍理由.为此,我们常常 会对他开玩笑说: 承老师您是我们的活 字典. 承老师退休后,时间相对宽松了,他 就对自己过去和校友联系的一些书信和照 片做了整理,重要的归了档案馆.为了对 他经手的重要历史事件有个系统和准确 的记录,也同时表达他对这些先辈们的 怀念和崇仰,他先后撰写了多篇文章刊登 在《清华校友通讯》上,代表性的有: 《一代宗师清华心――缅怀顾毓L学长》 (2002年10月,46期),《心系祖国,情 怀清华――痛悼张宗植学长》(2005年4 月,51期),《一生清华情――追忆洪 同师》(2007年4月,55期),《自强不 息 嘉惠后学――悼念国际著名化学家马 祖圣学长》(2007年11月,56期),《怀念姚 秀彦学长》(2010年11月,62期),《仁 者寿――恭祝杨绛师期颐嵩寿》(2011年 4月写,6月刊登在《文汇报》上,2011年月11月刊登在通讯64辑). 他的文章立意高远,情节生动,史料 准确,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校友们爱国爱校 情怀的无限崇敬.即使这样,他每次总是 很谦虚地将写好的稿子送给当年在工字厅 和他一起工作过的几位老同志提意见.他 在给编辑部发来电子版或者打电话时,总 不忘说让我提提意见,看有什么不妥,这 每每让我汗颜.他就是这样一个一丝不苟 的、谦虚的、追求完美的人. 在承老师生病最后的两年里,虽然疾 病折磨着他,但他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毅 力,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令人敬 佩.我们经常想为他做点什么,他总是 客气地谢绝.我个人也曾给他送过鲜花和 营养品,他告诉我他将这些东西送给了更 需要的同志.我曾经分别和郭梁、钱锡 康、孙哲老师到他家中探望过,也去送过 机关党委、校友会对承老师的慰问金和慰 问品.每当这个时候,承老师总会交代我 们一些事,告诉我们最近和校友们交往的 情况.每当说到这些的时候,承老师的表 情会从病痛状态变成一个健康的人,以前 的承老师又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他不只一 次对我们说,以后这些事情就靠你们了, 我知道这些话的分量,这是他对我们的期 盼.但是,无论我们怎样努力,又如何能 代替他呢? 在他生病期间,他不忘联系多年的老 学长,并忍受病痛和他们做一一的告别. 百年校庆前,白永毅老师想安排校电视台 对一些德高望重的老校友做采访,请他 们对母校百年校庆讲几句话,对在校学生 提几点希望.白老师让我帮着约三位老学 长,一位是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我国 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院士,一位是国家最 高科技奖获得者、我国高性能计算机专家 金怡濂院士,第三位是 一二?九 老战 士陆璀学长.前两个人我都顺利约定了, 还有陆璀学长我没有联系过.我便询问承 老师,没想到承老师一定要和我们一起去 看看陆璀学长,后来我明白了,他这是 要和老朋友做最后的告别.就在2010年 一二?九 纪念日那天,承老师、孙哲 老师、电视台的张帆同志和我一起拜访了 陆璀学长.陆璀学长当时已是96岁高龄, 脑子有时清楚有时糊涂,我们的采访主要 是通过她女儿陆兰沁对她一遍又一遍的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