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木头飞艇 | 2016-02-20 |
2 0
0 5年) , 加入了较多的知 性成 份.他 穿行于万物之中, 在洋溢着生命暖意的诗行里, 让读 者在哲思中神游.他为人所称道的不仅是抒情哲理 小品, 还有表现重大社会内容的篇章.入选台湾《八十年代诗选》 中的《 一棵树在水中呼救》 , 写内地 水灾, 不从灾民角度切入, 而从呼救的树设题, 可见 作者的匠心.作者效法 哀民生之多艰 的屈原, 独 自沉吟, 在天空里读出的不是日出璀璨而是 一页 又一页灰暗的文字 .诗中还写到洪水退后的悲惨 景象: 两三个脸色焦黄的村童, 共吃一碗面条, 从中 折射出作者悲天悯人的博爱情怀.《 盲楼》 以域多 利监狱为题材, 视野却没有局限在香港中环, 而将笔 触延伸到百年历史.作品使用 音尺繁复 的句 子, 造成沉重而浓缩的质感, 仿佛一段厚厚的历史压在 ・
2 2 ・ 江汉大学学报 总第
2 7卷 读者的心中 [
2 ] .
1 9
7 0~1
9 8 0年间, 香港诗坛涌现了不少新面孔, 如曹捷、 秦羁、 陈昌敏、 陈锦昌、 郑镜明等.作为 同辈诗 人, 陈德锦与这些人的诗风不同.由于是 外来户 , 因而他的本土意识不如陈昌敏突出, 但 比其更善于发挥知性.他的诗还具有曹捷等人没有 的学院派特点, 在作品中喜欢考据.他的艺术境界 在浅白与艰深之间徘徊.他不愿过多地写 在公众 空间里流动 ( 陈德锦语) 的诗, 更不愿写肤浅的作 品去迎合大众;
他喜欢多写些在 诗人空间塑造 出 来的作品, 但又不愿过多堆砌意象, 让读者去猜.他 写诗就像蒸鳊鱼, 不温不火, 调料适中, 能给人带来 阅读的快感.他除受余光中的影响外, 另还从郑愁 予、 痖弦、 杨牧的作品中吸取过养料.他的作品没有 彩色缤纷的比喻, 没有故作艰深的造作, 有深沉凝 炼的质感, 而无粗制滥造的轻浮 [
2 ] .他还讲究密 度、 速度、 歧义和联想性, 能从排列、 音节、 意义的互 相交错中产生美感, 如《 圣诞树》 《 里尔克情诗三章》 《 黑沙湾印象》 .
三、 王良和: 物的哲性咏叹 王良和(
1 9
6 3 ― ) , 男, 香港出生.毕业于香港 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中文系, 后在中学任教, 多次获香 港青年文学奖和中文文学奖.出版有诗集《 惊发》 ( 香港: 山边社,
1 9
8 6年) 、 《 柚灯》 ( 香港: 诗双月刊 出版社,
1 9
9 1年) 、 《 火中之磨》 ( 香港: 新穗出版社,
1 9
9 4年) 、 《 树根颂》 ( 香港: 呼吸诗社,
1 9
9 7年) 等. 王良和对周围景物, 对大自然山水, 尤其是如一 卷画轴的八仙岭的山青和吐露港的海蓝, 其感应特 别灵敏.他与山水的密切关系, 均反映在早期的诗 文中.无论是写朝暾夕晖, 还是写海鸥山松, 清丽 光润有如明清的彩瓷, 泼墨与工笔兼施, 既有中国山 水诗的意韵, 复见西洋牧歌的风味 [
3 ] .《 剑客》 , 其 灵感源于作者练武功的感受, 其中剑招的意象与山 水诗完全不同.写这类诗, 渗入 武 和 侠 的元素 较容易, 然而要做到 有诗味 就难 了[
4 ]
1 0 .王 良和在 这方面做了探索, 在让整首诗提高到具有象征的深 层寓意方面做出了努力. 时在香港任教的余光中, 其诗风在
1 9
8 0年代影 响了不少年青人, 王良和便是其中一位.余光中认 为白发也是美的一种, 因为白发代表了阅历的丰富 和人生经验的积累, 不应为此感到伤悲.王良和的 《 惊发》 题旨, 显然受了余光中 白即是美 的启发. 余光中诗中有 一茎两茎触目最惊心 / 耳畔 的边 警 逼向中原 的句子, 王良和则有下面的咏唱: 潜藏的敌兵蠢蠢欲动 三三两两的黑发举起白旌 杀掉一根而另一根 又叛变了, 边境频频告急 这里写的白发与黑发的 战争 , 是师承 余 意 而又有所发展.在氛围的经营和比喻的拓新方面, 仍有自己的创造. 在台湾, 罗青曾以西瓜为题做诗, 演绎出西瓜的 血统、 西瓜的籍贯、 西瓜的哲学、 西瓜的版图.王良 和的《 柚灯》 , 主要不是受罗青《 吃西瓜的方法》 而是 受了国外诗人里尔克《 果实》 的影响.下面是他《 剥柚》 中的一段: 猝然一惊, 我讶异这弱小的果实 竟以强大的力量有意地 与我指爪的撕力相抗 似乎在暗示 不可小视, 更是不可相欺 这首写人与大自然搏斗的诗, 也有人认为是受 了梁秉钧 莲叶系列 的影响.其实两人的描写方 法与思考方向截然不同, 梁秉钧是 扩散式 思维, 王良和却是 凝聚式 的观照.他以柚中万象和植 物形色为喻, 用诚挚的抒情语调, 展现自己透视、 理解、 感受柚后, 对生命、 文化和宗教的哲理思考.正 如洛枫所说: 王良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