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glay 2016-02-29

5 分钟到办公室,每天几点起床、几点吃早饭、几点 出门、乘哪一班公交车都是固定的.有一次见她缝被子,我担心她上 了年纪看不清楚,就说我来帮你.她说不用.原来她把

4 根线的长度 都测量好了,线缝完被子也就缝好了.她就严谨到这个程度. 三姨妈非常敬业.好几次我半夜起来上厕所,还听见她房 间里的打字机敲个不停.那时请她去国外做报告的人很多,她 都拒绝了,因为她觉得出国太耽误时间. 我在做什么工作,人 家可以通过我的论文知道,这就够了. 她总是这么说. 他们这代科学家总是很谦虚.记得有一次,我拿着一句很 难的英文句子去请教三姨妈,她怕出错,让我去请教住在楼下 的饶毓泰伯伯.饶伯伯是我们国家的物理学泰斗,留美多年, 他看了又让我把书留下, 第二天他再问问在美国待得更久的 弟弟.这件事我印象很深.这些大师成就再高,也不会觉得自 己真的精通了什么.学无止境,这就是科学研究的精神. 为了探求科学真理, 而不是为了个人名利 由于历史原因, 王恩多有两次研究生求学经历,而 正是这并不平坦的求学之路, 让她幸运地遇到了两位 人生导师 .

1965 年,本科毕业的王恩多考入中科院上海生物化 学研究所酶学研究室, 师从我国著名酶学专家邹承鲁先 生.入学不到一年, 文革 开始.1968 年,中科院所有研 究生都被派到天津小站农场锻炼,王恩多也不例外.在农 场锻炼一年半后,她回到研究所工作.1975 年,为了解决 她与丈夫两地分居的问题,组织上将她调回山东任教.

1976 年底, 王恩多来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所出差 时,遇到了时任生化所所长王应睐教授,他告诉王恩多: 你可以复学,到这里来做我的学生. 尽管恢复研究生招考制度后王恩多拿到了补发的 毕业证书, 但对科研割舍不下的她还是选择了重考一 次.1978 年,34 岁的王恩多第二次考取中科院上海生化 所研究生,成为王应睐的学生. 有人说,王恩多的名字暗含着 师恩多多 .的确如 此.邹承鲁、王应睐两位先生留给她的远不止师恩这么 简单, 老一辈科学家艰苦治学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胸 怀,更对王恩多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放周末:您在许多场合都曾表达过对邹承鲁、王应睐两 位老师的怀念和感激.在您看来,他们对您影响最深的是什么? 王恩多:两位老师的恩情是数也数不清的,他们对我的 关爱和在科研之路上给我的指引让我感念至今. 现在想来, 当初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两位老师对科研的坚持,更是他 们留给我和后来人的宝贵财富. 记得我在读王应睐先生的研究生时, 曾因研究需要赴京 数月, 在邹承鲁先生所在的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做实验(1970 年,邹承鲁被调到北京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工作).那时,上海生 化所的实验大楼刚刚建好,实验室的条件在国内是最好的,每 层楼都配有一个冰库. 到了北京我发现生物物理所的条件差 了很多,全所分布在

8 个地方,被人们笑称为 八大处 ,后来 又增加了

5 个,变成 十三陵 了.邹先生的实验室在动物所的 五楼,而实验所需的荧光仪却放在要走

20 分钟的另一幢楼的 四楼上,冰库也很远.所以每次做实验,我都是在上海纯化好 酶,再带到北京去.可邹先生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 突破,1979 年还在顶级期刊《Nature》上发表了论文.现在想 想,多不容易啊! 解放周末:和过去相比,如今的科研条件和环境已经有了 很大改变.今天看来,老一辈科学家艰苦治学的精神有何意义? 王恩多:邹先生一生获得过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