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liubingb | 2016-04-22 |
65 岁不同,模糊的定义为
60 岁,使得社会养老床位数等老龄事业规划和落地实施都无从着 手,误导了企业的投资决策,浪费大量社会资源. 由乏理念和顶层设计, 决策者忽视了养老的关键是保障, 更轻视了老龄社会最重要的和 我国现阶段最缺乏的,都是长期照护服务.而把无边界限制、乏乏概念的'
'
养老'
'
,定 义为老龄社会的焦点和重点,从而不断地出台了许多不切实际的政策.例如,2000 年民政 部花费了
140 亿、以养老服务名义在全国建设了数千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星光计划」, 在运作上却遭受挫败. 由于政策制定者以及营运者,不清楚社区老人最需要的是失去 ADL 和IADL 人群的居家 照护和日间照料服务,对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对象、内容以及管理定位模糊,使得服务 中心沦为老年活动中心或老年麻将室, 数千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最终关停并转消失, 剩下的 所余无几.同样,近些年来,养老名义下的养老地产、以房养老以及异地养老等大量项目屡 遭失败,不仅误导社会的老龄产业,也耽误了数千万老人的福祉. 目前我国有
4000 多万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基本是在没有照护服务环境和极低的 QOL (Quality of Life,生活质量)下生存的,每时每刻都急需获得哪怕是低水平的照护服务.能 为这些老人提供合格的照护, 就需要近千万级的各类照护人员. 按目前我国现有的培训能力, 需要十年以上时间的酝酿,才能达到市场需求. 如果决策者无视和忽视这些人群现实的长期照护需要, 而空谈高大上的养老服务, 继续 为养老地产站台, 继续为以房养老忽悠, 将会转移、 分散和稀释社会对长期照护保障的关注, 也将会背负巨大的道德风险.因为,没有长期照护保障的老龄社会将注定是悲催的. 任何发达国家即使再富裕, 政府掌控的资源也是有限的, 也无法把社会全体老龄人群都 '
'
养'
'
起来.因此只能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最需要提供保障的人群上.长期照护就是把资 源投放在社会最需要保障服务的人群上.因此长期以来,WHO 只针对长期照护推出大量政 策文件,而没有针对 养老 制定出政策;
世界经济合作组织 OECD,也只对照护产业做统 计而不对养老产业做统计. 所以面对健康老龄化的世纪挑战, 有必要基于 养老的关键是保障, 服务的核心是照护 的理念,来制定我国的长期照护保障政策和实施路径. 今年开始,在人社部的主导下,全国约有
15 个城市开展长期护理保险的试点工作,尽 管长期护理的用语不尽合适, 但试点本身而言, 对推动我国长期照护保障体系建设是个利好 消息,对数千万需要照护的老人也是个福音. 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涉及到: 一是保险的筹资和支付;
二是对广泛老年人群的照护评估以确定服务对象;
三是照护服务方和服务内容的选择. 参照已建立长期照护保险的日本、 和正在建长期照护保险的中国台湾的经验, 这些国家 和地区,在建立长期照护保险体系前,都已经有
10 多年开展长期照护服务的历程和服务数 据的积累. 例如, 日本在
2000 年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前, 就开展了黄金
10 计划的多个专项照护服务. 台湾也开展了
10 多年的长期照护服务专项计划,并在长期照护保险法通过前,通过了长期 照护服务法.这为建立长期照护保险提供科学依据和经验积累. 以上种种, 其实对我国的长期照护保险的试点工作有借鉴作用, 如在照护服务的提供上, 优先对失能等级较高的老人, 以专项资金方式开展专项服务. 这样既可为最需要服务的老人 提供最急需的服务,也可积累服务数据,为长期照护的评估和照护管理,以及保险支付的规 划设计,提供循证价值极高的依据. 德国、 日本等先行推行长期照护保险的国家, 在制度推行了数年以后都遇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