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笔墨随风 | 2017-05-17 |
在工厂里办起托儿所, 安排班车接送员 工上下班, 尽力消除离家工作的后顾之忧……为 激发就业热情, 当地党委和政府、 援疆干部、 用工 企业想尽办法. 最有吸引力的是县、乡、村 1+X +Y (总部+卫星工厂+农户车间) 三级就业模式.具体 说来, 就是总部设在工业园区, 卫星工厂设在村 里、 沉到家门口, 产品在卫星工厂生产好之后再 运回总部.如此一来,当地妇女在家门口也能就业. 在疏附县吾库萨克镇一处村落,记者来到新疆雨枫灵服装有限公司的一座卫星工厂.走进车间,只见100 多名女工坐在机器前,穿针、走线、 缝制, 动作一气呵成, 缝纫机 哒哒 响个 不停…… 厂子就在家对面, 旁边就是幼儿园.每天 早上一出门, 送完孩子就能进厂上班, 一个月工 资1500 元, 家庭与工作可以兼顾. 员工图尼萨 姑丽・吾甫尔说,原本还犹豫要不要去县城打工,如今卫星工厂来到身边,解了自己的两难之虞. 走,去我新家看看! 出工厂门,过一条马路,一个铺着地砖、种着蔬菜的温馨庭院出现在眼前.客厅里一套崭新的沙发,是图尼萨姑丽・吾甫尔用自己挣的工资新添置的, 我会继 续攒钱,再添置些新家具,把家收拾得漂漂亮亮的! 一传
十、 十传百, 身边一位妇女、 一个家庭 的真实变化,会把大家的积极性慢慢都调动起来. 站在一旁的吾库萨克镇镇长阿依古丽・克热 木说, 现在到镇上走上一圈, 能看到很多穿工装 的少数民族妇女,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管是谁 都一样. 外出就业带来的最直观变化,是更高的收入、 更好的生活.但更为重要的, 则是让这些妇 女看到了自身的价值与潜力. 有的,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一个家庭的希望. 木也斯尔・麦麦提, 一个曾经不得不与大学 爽约 的姑娘.3 年前, 弟弟的中专录取通知书 和她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同时被邮递员送到家里, 生活本就拮据的一家人还没来得及高兴, 便为学 费发起了愁.木也斯尔决定放弃学业, 挑起家庭 重担. 自2015 年9月到工厂上班后, 木也斯尔一领 到工资, 就会给弟弟转去生活费, 剩下的钱补贴 家用. 被问起是否觉得生活压力太大, 木也斯尔摇 摇头, 直言自己很幸运, 村里不少与我年龄相仿 的姑娘都早早嫁人了, 更别说还能出去工作. 木 也斯尔的心里还有个想法――等父母身体状况 好一点, 就去参加成人高考, 通过学习深造提升 本领. 有的, 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生活的艰辛. 古再丽努尔成长在单亲家庭,过去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从小就立誓要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2016 年, 她就职的诊所停业, 困境中偶然得 知东纯兴公司来乡里招工的消息,便拉着老公一起去面试, 最终双双被录用.如今, 古再丽努 尔当上了生产组长,周末还常带母亲到巴扎买新衣服, 她嘴上说我又乱花钱, 其实心里高兴 着呢! 刚开始老公并不是很支持我进厂工作,但现在我们每天一起上下班,感情越来越融洽. 古再丽努尔说, 以前种地辛苦不说, 收入 还少,现在每个月除了自己吃穿用度,还能寄钱回家. 磨合东纯兴公司的工厂里,少数民族员工的操作技术水平明 显提高,留存率从最初的61% 增加到 85.5% 每天一大早起来,收拾完院子,送孩子到学校,再一路小跑到工厂,却还是经常错过打卡的时间;
到了厂子里,也总是三心二意,一边工作一边惦念着家,有时还没到下班时间便溜之大吉. 刚进厂那会,祖丽皮耶有点 水土不服 .一天早上,祖丽皮耶像往常一样迟到了.她低头弯腰从后门悄悄进厂, 却与一位抱着孩 子的师傅撞了个满怀.后来工友告诉她, 那就是 广东来的刘洁师傅, 孩子不到两岁, 没人照顾只 能带在身边. 她大老远地跑到伽师县, 又要忙工作, 又要 照料孩子, 还不厌其烦地向我们传授技术, 我为 什么不努力呢? 自那以后, 祖丽皮耶努力向刘洁 学习, 不仅做到了按时上班、 全力工作, 还利用闲 暇时间主动学起生产技术、 管理技能, 很快成为 一名优秀工人. 与祖丽皮耶一样,很多进厂务工的当地妇女,一开始都保留着农牧业生产的思维惯性和生活习性,难以适应全新的工作环境、陌生的管理规则.尤其是语言不通带来的交流障碍,更让她们犯怵, 也让企业管理者费尽脑筋. 刘波决定,先解决交流障碍的问题.2016 年6月,东纯兴公司聘请专职教师办起语言培训班.60 名少数民族女员工走进课堂,一周学习5至10 个小时.两年来,随着生产规模的逐渐扩大,东纯兴公司的语言培训班由最初的3个班增加到24 个班,参训人数超过1600 人,成为南疆地区规模最大的国家通用语言培训班.在此基础上,东纯兴公司从各岗位选拔人员, 对少数民族员工进行技能培训, 开展 一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