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我不是阿L 2017-08-30

第二十二回写卷帘 将自述生平的那篇韵文, 饶死回生不典刑 一句中的 典 字,世德堂本 和《新说西游记》均误作 点 ,这次据崇祯本订正. 又,从胶卷中看出,这部世德堂本,本身有许多残缺.例如,其中 料 字第十六卷 (从第七十六到第八十回),书页上就印明是用较晚出的 书 林熊云滨重锲 的本子补的;

第九十一回至第一百回皆为 金陵荣寿堂梓 行 .又如,第十四回,第四十三回,第四十四回,第六十五回,第八十七 回各回,都有残缺;

这些残缺之处,我们都根据 书业公记 本把它补齐. 此外,也还有若干问题,仍然存在.例如,第八十八回写豹头山距城七 十里,第八十九回却又说距城三十里,程途远近,显然矛盾.这一类的问 题,不论从世德堂本,或从其他各本,都不能解决.只好保持原文,不加改 动.初版本的注释,主要侧重于口语方面,比较简略.为了读者阅读的 便利,这次除口语方面续有增补外,其他方面的内容,也作了一些补充. 本书初版本的校订整理工作,由黄肃秋同志担任.这次重排,除黄肃秋 同志外,陈新和王思宇同志,也参加了校订工作.初版和这次增补的注释, 均为黄肃秋同志所作.在这次校订过程中,路工同志提供了他用崇祯本校核 初版本的成果,革命历史博物馆惠借了崇祯本《西游记》;

注释工作中还得 到了吴晓铃、季镇淮、魏建功等同志的帮助,我们都衷心感谢.本书的整理 工作,一定还存在错误和缺点,热切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教,以便今后改 正.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一九七九年十月 前言 一 《西游记》约成书于十六世纪七十年代我国明代中叶,它和比它先出现 的《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后来的《儒林外史》、《红楼梦》,都是 我国明清时期最有代表性、最著名的长篇小说.它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 小说艺术的光辉成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所熟悉和喜爱的古典文学作 品.《西游记》这部古典小说有它自己的特点,读这部小说,有几点是必须 理解的. 第一,《西游记》跟一般古代小说不同,它是一部具有神话、童话性质 特点的小说. 毛泽东同志在讲到 神话中的许多变化 、 《西游记》中所说的孙悟 空七十二变和《聊斋志异》中的许多鬼狐变人的故事 时,曾经指出: 这 种神话中所说的矛盾的互相变化,乃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于 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并不是具体的矛盾所 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变化. 它们并不是现实之科学的反映.这就是说,神 话或童话中矛盾构成的诸方面,并不是具体的同一性,只是幻想的同一 性. ① 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指出了神话或童话这类文艺创作具体的性质和特 点,这对我们认识、理解《西游记》这部小说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大家知道,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 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① 神话以及神话小说《西游记》这类作品,作为一种 观念形态,它也同样反映着一定的社会生活,只不过,它具有自己的特点而 已.《水浒传》、《红楼梦》里面所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以及作品里展现的矛 盾斗争,除少量属于宗教迷信或文学幻想以外,一般地说,是现实生活中所 存在的和可能存在的(当然作品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

《西游记》里面所 描写的孙悟空、猪八戒、玉皇大帝、神仙妖魔,以及孙悟空闹天宫、闯地 府、闯龙宫、智斗二郎神、三打白骨精之类的故事情节,则是现实生活中不 曾有过也不可能存在的.但是《西游记》里面写到的那许多出自文学幻想的 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仍然离不开现实,它们是以作者对社会现实所掌握的 见闻材料和对社会生活的感受理解作为创作的基础的. 《西游记》写孙悟空这个神话英雄人物的神通变化,充满浪漫主义的幻 想色彩.一个人怎么能够飞天钻地,呼风唤雨,变这变那,甚至能变一座土 地庙儿呢?一个筋斗就能翻出十万八千里远,那支金箍棒幌一幌就碗口粗 细、数丈长,可是一变又会变得小如绣花针可以放在耳朵里,这是可能的 吗?当然这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却很喜欢这个活泼、机智、乐观,富有斗争精神和无穷本领的人物,连同他那支神奇多变、威力无比的千 钧棒.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孙悟空闹天宫、斗妖魔,这些幻想的形式中 包含有我们能够理解的现实的内容,具有某种社会批判的意义,而且这些浪 漫主义的描写在作品所展现的艺术世界里是合乎逻辑的.我们读《西游记》 时,必须记住它是一部神话小说这样的性质特点,这样才能正确认识这部作 ① 《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①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品的社会内容和意义.过去悟一子、悟元子之流穿凿附会地把《西游记》说 成是 谈禅 (谈论佛理) 释道 (阐释道教)的书① ,后来胡适又把此 书说成是 玩世主义 ② ,这些都是歪曲、抹煞作品社会内容和意义的错误 的评论.第二,《西游记》跟那些由作家个人创作完成的小说不同,它是古 代民众创作和作家创作相结合的成果.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的成 书过程跟《儒林外史》、《红楼梦》那样由作家个人写成的情况不同,跟 《水浒传》、《三国演义》却有类似之处,其故事都是经过长期的流传和许 多人的记述或创作,最后由一位作家作了总结性的再创作而后写定的.唐僧 取经本来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年间(公元六二七 至六四九年),僧人陈玄奘为了弄清佛经教义,决心到天竺(印度)取经. 他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前后花了十七年时间,来往走了几万里路,终于取 得六百多部梵文(印度古文字)佛经回到长安.回国以后,他奉旨主持佛经 的翻译工作,并口述西行见闻,由他的门徒辩机写成《大唐西域记》,介绍 西域诸国的佛教遗迹兼及土地出产、风俗人情等状况.后来他的门徒慧立、 彦又写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着重记述他西域取经的详细经 历.这两部书虽写真人真事,但因前者是写佛教发源地的见闻,后者是佛教 徒的传记,所以都有神异的色彩,《西域记》里面更是记述了许多宗教传闻 和佛经里面的故事.又由于在当时交通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唐僧竟能孤身西 行、远涉异域,终得取经东还,这件事情本身就带有某种传奇性.这样,唐 僧取经故事流传到了民间,就逐渐离开了史实而有了越来越多的神异的内 容. 到了宋代,关于取经的故事已经在民间广泛流传,说话人甚至已把它作 为说话的专题.现存《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便是南宋时候说话人使用的话 本.它已经不像《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那样记述历史人物和事件,而 是写猴行者化身为白衣秀士,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降妖伏怪的故事.这 个话本故事情节很粗略,艺术想象力和文字比起吴承恩的《西游记》来差得 很远.但它首先把取经故事引入文艺创作,同时又开始把故事的主角由玄奘 转为猴行者.书里的猴行者和深沙神,显然就是后来《西游记》里孙悟空和 沙和尚这两个形象的前身;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