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霜天盈月祭 | 2017-09-06 |
母亲的遗嘱是, 老屋 要翻盖, 老家不能丢, 这里永远是 根.如今, 我和弟弟在县城都有 了房子,工作的单位也有房子.老屋一直就在老家不咸不淡地待 着.我常常回老家, 老屋里的一 口机械钟, 一直在走着. 解放前, 祁门茶业改良场一 直是全国范围内的一个重点茶 叶科研单位, 担负着 祁红 屯绿 两大名茶的研制工作.董少 怀任屯溪分场场长后, 为了提高 茶叶质量, 改变出口茶着色和粗 制滥造现象, 他主持了大型绿茶 精制工作, 创建了合理的制茶工 艺, 为后来各地大规模制造绿茶 奠定了基础.
1949 年4月屯溪解放, 董少 怀参加了革命工作, 被留任为屯 溪茶业改良场场长,
1950 年中国 茶叶公司皖南分公司成立, 董少 怀被调任为该公司技术科长. 在屯溪江南新城小区, 我们 见到了曾在屯溪实验茶场工作 生活了
30 年, 并担任过屯溪区人 大常委会副主任的沙开山.听 明我们拜访的意愿, 沙老先生爽 朗地陈述起那段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后, 茶场人秉 承老一辈制茶人的遗训, 坚持不 懈, 刻苦奋进, 在 屯绿 的发展 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1955 年 研制出手摇单锅、 双锅杀青机;
1959 年, 改进提高并配用自动烘 干机, 实现了炒青绿茶制造的全 程机械化;
1965 年首先生产出安 徽第一台长滚筒连续杀青机;
1975 年设计生产全国第一台茶 叶加工连续生产线, 为安徽茶叶 初制实现机械化起到了较大的 推动作用. 当时, 为提高茶叶产量, 在政 府的大力支持下, 垦复荒芜茶园, 改造老式茶园, 建设新式 (梯式) 茶园, 中耕除草, 施用农家肥.说 到此处, 沙老笑了笑, 接着说, 那时, 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他和茶场 的老员工一起, 扛着锄头, 垦复荒 芜茶园, 雨雪天气也不例外.从1961 年起, 推广密植条播栽种, 十年发展成片茶园
133 公顷, 同 时推广茶树修剪技术, 分期分批 改造老茶园;
1976 年起, 发展密 植速生茶园, 至1980 年, 新辟密 植速生茶园 10公顷. 沙老还告诉我们, 在上世纪
50 年代, 大批苏联专家来华, 和 中国人民一起为新中国的发展 努力着, 那时, 屯溪实验茶场也 迎来了一批苏联专家, 不仅有苏 联专家来茶场帮助开发茶叶新 品种, 还有越南等东南亚的留学 生来茶场实习.说到此处, 老人 脸上洋溢着自毫的神情. 李继多, 屯溪实验茶场现任党 支部书记、 场长, 一个干炼的女人. 在办公室, 李场长正对着一 叠泛黄的信纸思考着, 见我们到 来, 起身相迎, 并告知: 这是一位 旅居上海的老茶场人的后代邮 寄给她的有关茶场的史料及手 写的书信.从信件中获悉, 写信 之人叫余华平, 其父叫余怡生. 余华平在信中写道: ……一件是 我父亲写于
1939 年的茶场见习 日记, 另一件是一本 《茶叶商品 学》 ……是实验茶场的文化遗产, 就像胡浩川大师住过的房子一 样.这本日记忠实记录了茶场创 始人潘忠义、 胡浩川开拓创业的 真实情景, 是茶场根基深厚、 历史 悠久的见证…… 而《茶叶商品学》 , 看一看作者名单, 说它就是 屯溪实验茶场人写的, 也毫不夸 张.想想安徽茶叶界的精英中, 有这么多人都来自一个叫 '
屯溪 实验茶场'
的地方……这是屯溪 实验茶场人的骄傲…… 从余华平的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