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sunny爹 | 2017-09-08 |
踪迹'
是我深入断代史的方法论, 它偏重个人化 视觉与文学叙事, 使用的材料往往是宏大 历史叙事所不屑的稗官野史与民间口述;
人物传记关注的是通过人物一系列重大事 件而展示出来的心迹与思想变化, 它倾心 于小我之中见大我, 并渴望自己对传主的 言路复原技术, 跻身于正史, 成为某种话语 规范. 用一双脚 写 出一本书 在 《踪迹史》 上卷自序中, 蒋蓝写道: 我坚持认为 '
人迹'
却是其中的关键词. 人 迹于山, 山势葱茏;
人迹于水, 烟波浩渺;
人 迹为那些清冷的历史建筑带来 '
回阳'
的血 色, 爱恨情仇充溢在山河岁月, 成就了散文 家心目中最靠近真实的历史. 要追随150年前的 人迹 , 仅通过二手 甚至三手资料是不够的. 碰巧, 蒋蓝是记者 出身, 他有一套从田野、 从民间查找历史蛛 丝马迹的眼光和超常体力――这决定了他 的与众不同. 在新书分享会上, 蒋蓝反复强调一句 话: 文章是用脚走出来的. 《踪迹史》 的写作历程, 何尝不是如 此. 历经五六年, 行至
24 个县市, 蒋蓝将大 把的时间、 精力和金钱花在了路途上. 蒋 蓝将自己的写作方法称为 文学田野考 察 ――踏入事发现场, 通过时空对位, 寻 找历史的蛛丝马迹――看上去很像福尔 摩斯的工作. 作为一个作家, 我重视的是在空洞、 抽象的历史记载里面, 让文学把所有能够 复现的细节全部复现. 蒋蓝在新书分享 会上表达了他对 田园观察者 身份的固 执, 我绝不允许作品中存在虚构的人和 事, 也绝不仅仅满足自己是一个 '
讲故事 的人'
. 蒋蓝认为, 在历史故事复原真相 的过程中, 必须提出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和 判断. 他谈到, 真实的历史其丰富和多元远 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在战斗中, 你能想象 一个守城的士兵和一个攻城的 叛军 拜 把子么? 你能想象被困城中的居民煮了几 百斤巴豆倒入江河, 让下游喝水的敌军统 统拉肚子失去战斗力么? 你能想象一个 惊世骇俗的美女 能让数万起义军内讧 么? 用非虚构的眼光去打量历史, 是一件 很困难的事情. 但这就是历史, 比虚构更 不可思议, 永远有被解读的可能. 曾有业内人士在读完蒋蓝的 《踪迹 史》 后表示, 写作本书时所能觅到的一切 文史资料、 四川典籍、 地县方志、 信函日 记、 档案文件、 民间传说、 地图照片、 老人 回忆以及书中人物后裔的叙述……均在 阅读研究及考据之列. 正因如此, 此书得 以丰满, 此书得以完整, 此书得以可信, 此 书得以成功. 蒋蓝在分享会上说, 踪迹分为可见的 物理性踪迹和不可见的情感性踪迹, 同时 追踪这两条线索, 便构成了 《踪迹史》 的血 和肉, 交织出了历史的经和纬.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唐千惠 我和蒋蓝是多年的朋友, 在电话中, 和 几次开会在一起时, 不止一次, 听他谈晚清 四川的历史写作, 现在终于读到这部近800 页的 《踪迹史》 . 蒋蓝不是在资料上兜圈子的人, 他在 历史断裂的地方, 用思想的地质锤, 敲打取 出标本, 分析遗留的印痕. 蒋蓝耐心地疏 通. 他采取大禹治水的办法, 治水须顺水 性, 水性就下, 导之入海 . 经过大量的实地 考察, 从史料中排沙拣金, 构筑自己的 新 历史随笔 王国. 偌大的东较场因为宽阔而显得缓慢, 站在布满黄土的场地, 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