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ACcyL | 2017-09-09 |
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物质方面的文化质点,如中国的筷子、中山 装、日本的和服、欧洲的刀叉等.精神方面的文化质点,如不同民族的不同禁忌、规范、社 会制度等.它们都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内容,有其自己特殊的历史和特点. 文化特质是文化杂交的基本单位,类似于生物学中的细胞染色体上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 功能单位――基因.美国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创始人帕森斯(T.Parsons)在为他的学生墨顿 (R.K.Merton)生日纪念文集写的一篇文章中说:生物学家爱默生(Alfred Emerson)认为 人类行为领域中的符号类似有机体组织中的基因.我想比较适当的一种说法应该是:行为 科学里的文化,类似一个物种的遗传基因. 几种功能上相联的文化特质组成 文化特质丛 (cultural complex) .不同文化的具有相对性状的文化特质丛,作为杂交的亲本,相互结 合,从而产生新的文化特质丛,进而产生新的文化. 例如在房屋建筑上,我国具有中华民族独特风貌的建筑体系,过去长期形成了以木架结 构为主的民间住宅、宫殿、府邸、庙堂、轩宇等不同造型,这就是一个文化特质丛.西方则 是以砖石结构,近代又加上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的各种民宅、宫殿、教堂、塔楼、场馆等不 同造型的建筑体系.当西方的具有不同建筑风格的建筑体系传到中国来后,两种体系的相对 应的文化特质就相互杂交,形成了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新的建筑群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外观上具有中国式的大坡度屋顶,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穹窿藻井,而结构上则是以西洋的 砖石或钢筋混凝土为基础的房屋建筑.这种建筑在当前的北京大学里,几乎所有的宿舍、教室、办公室都是这种杂交型.唯一的那座西式平顶的图书馆,虽然表现出是西方特点的明快 的积木式的建筑结构,但也在它围绕屋顶的 女儿墙 上镶嵌有中国翠绿色的琉璃瓦,这就 使它能与周围的中国古典式建筑群在外观上协调一致. 那么,为何会发展出这种 不中不西 的或 外中内西 或 上中下西 的新的房屋建 筑形式呢?它的产生满足了中国人的哪些需要呢? 要回答这样的问题,还得更深一步地对文化杂交这种促进文化发展的机制进行分析.原 来在很多情况下,作为文化杂交亲本的文化特质丛,很多质点具有相对应的不同性状.在杂 交过程中,那些对一定文化环境具有较大的适应性的文化质点,能够表现出来;
而另一些相 对应的文化质点则一时难以表现出来.能表现出来的,则表示它具有一定的杂交优势.我们 将这种具有杂交优势,能够表现出来的文化质点,称其为具有显性,反之,称其为具有隐性. 大屋顶、飞檐、彩绘,在中西建筑体系的接触中,这种文化质点具有显性,因此它就表现出 来;
而平顶、直线条的西洋建筑风格,在中国社会文化生活中,一时不易表现出来,因此它 就属于隐性. 在文化杂交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文化特质亲本杂交所产生的子一代中,得到表现的 亲本性状,称之为显性性状,简称显性.而未得到表现的亲本性状,称之为隐性,虽然这种 隐性随着文化特质本身内外情况的转变,在其后代中仍能表现出来.另外,所谓显性、隐性 只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即令是在生物遗传学中也是这样看待的.显性与非显性之间,并 不存在绝对的界限.而在文化杂交现象中,显性的优势往往表现的并不那么绝对和稳定,应 该就是可以理解的. 至此,我们似乎可以回答说,在中国的当代建筑中,发展出来的一种非常风行的 不中 不西 的房屋建筑,它实在是一种中西建筑思想和艺术的巧妙结合,是一种文化杂交,是一 种创造.它满足了在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变化中生活着的中国人于房屋建筑上的生活水平提 高的迫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