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645135144 | 2017-09-15 |
12 编辑: 王金霞 组版: 邵敏 校对: 马艳萍 2019年6月9日 星期日
10 母女情 母子情 骨肉情 被老妈吐槽 马亚伟 第一部宅电 蒋平 母亲的 端午红 朱悟森 悠闲湖光王慧上世纪八十年代末, 条件稍好 的人家, 开始用上宅电.
相对于只 有百来元月薪, 2000多元的宅电初 装费, 让父亲迟迟下不了决心.那时, 我们好盼望父亲早日当上单位 领导, 能够享受公费宅电, 还能抬高 身价. 全家人的公费宅电梦一做就是 多年, 父亲的职务仍原地踏步.眼 见得我们兄妹仨要念大学、 参加工 作、 恋爱, 宅电已成必不可少的联络 工具, 不能再等了.父亲到邮局一 打听, 这才得知安装费已水涨船高, 且号码每多一个 8, 得多付
200 元 选号费.父亲一咬牙, 大幅削减了 当年家里的其他开支计划, 终于将 第一部宅电请进家门. 电话开通第一天, 兄在另一个 城市上班, 拿着单位的电话, 跟父母 聊了近一个小时, 末了, 还叫上读高 中的小妹, 全家人将近一个月的话 都说完了.自从知道家里装上宅 电, 刚上大学的女友, 爽快答应跟我 交往.那时的主叫费用高昂, 还有 座机费, 看我们拿着话机聊得眉飞色 舞, 母亲总忍不住在旁边提醒: "少讲 些, 这个月的伙食费被你一天就打没 了! " 到后来, 宅电多数时候的功能, 仅 仅用来接电话.已经懂事的我们, 知 道怎样能帮家里省钱.随后的聊天, 我与女友暗中相约, 双双打起单位电 话的主意.父亲知道后, 通知单位将 电话上了锁, 然后找我谈话: "你下班 时间到我办公室, 原说是去读书看报, 增长知识, 但不能沾公家的便宜.你 哥刚参加工作时, 爱拿单位的电话跟 家里聊天, 我提醒他注意影响, 现在好 多了.记住, 无论何时何地, 损公肥私 的事坚决不能干! " 在父亲的劝说下, 我跟女友改成鸿雁传书, 还加深了感 情.还有一事, 很久以后我才知道, 女 友正式答应我的求婚, 也是父亲的一 番劝导.她说, 严父教出的子女, 是值 得托付终身的. 历经多次搬家, 宅电号码始终未 变.父亲退休之后, 大部分时间在家 里读书看报, 等我们的电话, 像坚守阵 地一般守着他心爱的宅电.随着年龄 增长, 耳朵也不听使唤, 宅电的声音因 此调得很大.每有儿女们的消息, 整 个院子都能听到清脆的响铃, 你方唱 罢我登场, 父亲将它当作家族兴旺的 象征.到我们成家立业, 均有了自己 的宅电, 话费价格也一路下跌, 什么装 机费、 座机费、 选号费、 漫游费……全 部成为历史, 这时手机也开始入户. 我们一直琢磨着, 想给父亲配一部手 机, 节俭惯了的父亲始终不允.直到 他生病住院, 才临时配了部小灵通, 出 院回家就弃用了. 父亲的第一部宅电, 事实上也成 了他唯一一部, 也是最后一部.直到 他过世, 全家人再也没装过其他宅 电.尽管这时的座机, 已成手机或网 络用户的搭头, 却依然鲜有人问津. 而全家人第一部宅电留下的带
8 号码, 却清晰地被我们未来的生活保留 着, 或成为银行账户密码, 或成为手机 密码.那个温馨的数字, 伴随第一部 宅电的记忆, 还有父亲对儿女的教诲, 清正家风的传承, 已渗入两代人的生 命里. 老妈跟我一起生活一年多了, 前几天妹妹来看望她.两个人许久 不见, 有说不完的话.我去忙别的 事, 让她俩好好聊聊. 好几次, 我隐约听见老妈说 "你 姐这人呀" .难不成老妈是在跟妹 妹吐槽, 抱怨我的不是?我与老妈 每天在一起生活, 难免会有些习惯 不同的地方.这次好不容易妹妹来 了, 她得可劲儿吐槽.这样想着, 我 倒是笑了.老妈一向心眼小, 又有 些爱抱怨, 很多话不让她一吐为快, 她要憋坏的. 过了好一会儿, 我进了屋.老 妈还跟妹妹聊个没完没了, 我开玩 笑说: "妈, 我可听见你说我了, 说我 啥呢? " 妹妹笑呵呵地说: "老妈说, 你 每天不知道心疼自个儿, 除了上班就 是写稿, 忙得跟陀螺似的. " 我听了这 话, 哈哈地笑了, 冲老妈说: "妈, 你这 是批评我呢, 还是夸我呢? " 老妈嗔道: "谁夸你呢!你整天瞎忙, 我让你妹劝 劝你, 该给自个儿放个假了! " 妹妹接着说: "妈还说你, 给老人 和孩子花多少钱都舍得, 就是给自己 买件衣服都心疼.妈说了, 这阵你给 她买了大衣、 毛衣, 也给孩子买了很多 衣服和玩具.可你自己呢, 化妆品都 舍不得用.舍不得用吧, 还总说脸上 长皱纹了. " 我又一次哈哈大笑: "妈, 你这是夸我孝顺有爱, 还很节俭.夸 我就直说嘛, 还用抱怨的口气! " 妹妹 说: "姐, 这叫 '明贬实褒' , 妈就是这样 吐槽你的!接下来 '剧情' 雷同: 说你总 把从老家带来的土特产给对门那小媳 妇送去, 可她总是来而不往, 你还照送 不误, 实在是太傻了.别看老妈口气里 充满了抱怨, 其实她根本就是在夸你 呢.总之, 在老妈眼里, 你什么都好! " 这就对了, 老妈一直是这样, 她看 女儿, 总是那么"独具慧眼" , 只看到 女儿的优点.无论什么事, 她总能发 现女儿身上的闪光点.而且呢, 她总 是盯着女儿的优点不放, 缺点却根本 看不到.我原来还以为她会吐槽我事 多儿、 洁癖之类的, 看来是多虑了. 被老妈如此吐槽, 是儿女的一种幸 福! 下班回家, 一进堂屋, 就见正中吃饭的大 方桌上摆满着菜肴, 且都是一片红色, 数一 数, 九盏碗盆, 知道今天就是端午节了.端午 节的正餐, 也是我家过端午节的特色――母 亲的端午红. 见我回来, 母亲忙捧出一碗黄酒, 酒里已 均匀地融化了中药雄黄粉, 递给我一段碧绿 的菖蒲前端, 嘱我沾着雄黄酒, 把家里的角角 落落都洒到, 那时, 我家住房朝北, 且无后窗, 整天晒不到太阳, 母亲觉得总归有湿气, 遍洒 驱虫除恶的雄黄酒, 心里觉得安稳些.为了 这桌端午红, 端午节前, 母亲早早忙开了. 一忙包粽子.母亲手很巧, 包的粽子是 三角穿心, 小巧玲珑, 紧致碧绿.尤其称奇 的, 母亲包的粽子不仅有白米、 赤豆、 红枣、 花 生这类至今常见的品种, 还有青豌豆、 蚕豆瓣 甚至子这些鲜为人知的品种, 大概这与母 亲出身扬州乡下农家有关吧.粽子包好后, 放锅里加足水煮2 至3 个小时, 大火煮、 小火 焖, 母亲不时添水, 然后封炉, 满锅粽子在炉 上过夜, 晨起进厨房, 粽香满溢.母亲将熟粽 捞起, 按包时做好的品种标记, 放在绿罐中, 那时没有冰箱, 粽子用冷水浸泡, 过几天换一 次水, 能存放一段时间呢.说来不怕笑话, 我 至今印象最深的反倒是让人难以想象的子 粽.解开箬叶, 散发着箬叶清香的粽子, 颜色 暗红深沉, 咬一口, 满口粘粘子饭的味道, 还真有些独特. 二忙做酒酿.同院的对门邻居是市食 品厂的钱师傅, 每年都要做酒酿, 做时母亲 叫我在边上边看边学, 待我自感学会后, 母 亲睡前将糯米淘净, 置水中浸泡一夜, 早起 沥干, 然后由我操作, 母亲一旁陪同, 锅中放 蒸盘, 盘上铺干净纱布, 糯米平摊纱布上, 用 手指置几个孔, 隔水蒸个把小时后, 手拎纱 布四角出锅, 迅速放入冷水中快冷, 待手摸 米温尚有三四十度时, 拎起沥干, 倒入盆中, 再把按米量配用的苏州酒药, 捣碎成粉, 均 匀拌入米中, 然后将拌好酒药的米, 倒入中 间已置好长圆形茶杯的钵中, 米倒茶杯四周 压平, 取杯, 钵上盖上报纸, 置入饭焐中, 用 旧棉衣包好, 两天后就闻酒香渗出, 取出钵 头, 自然冷透一夜, 清爽香甜的酒酿就成 了.我第一次在母亲的督导下, 就做成了酒 酿.母亲叫我盛一碗, 送给钱师傅, 他尝后 笑道: 可以出师了. 饭时, 全家人围坐桌边, 看着桌上一片 红, 真的不忍动筷: 冰糖红烧带皮五花肉, 红 烧鲫鱼、 糖醋洋花红萝卜、 红苋菜、 糖拌红番 茄、 红心咸鸭蛋、 铺满红虾皮的炒和菜、 蒸熟 的大红枣以及大盘装的红红的赤豆粽.大 家坐在桌边数菜, 整整